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谢辰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谢辰生(1922年7月—2022年5月2日),中国文物学家。河南安阳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1][2][3]

生平

1922年7月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武进,兄长谢国桢。1940年代起任郑振铎业务秘书,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在上海参与清理战时文物,参与编纂《甲午以后留存日本文物目录》、《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蕴辉斋名画集》、《域外所藏中国名画集》等。1949年后在国家文物局任职。1949年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文物法令。主持起草1961年《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7年受命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1982年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推动设立“文化遗产日”,推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4][5]

观点

不同年代的文物破坏

2010年,谢辰生在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向记者确认了其观点“中国文物最悲惨的时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并称“而且可以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6]。谢辰生进一步认为:“‘文革’对文物的破坏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大,实际上当时国务院已经公布的180余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除了西藏有一处被破坏外,其他都得到了保护”[6]。但此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1966年11月-12月,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已遭到红卫兵严重损毁[7][8][9][10],此外,北京颐和园内多处佛像和绘画均被破坏[11][12]杭州岳王庙被砸毁[13][14]福建省泉州市清净寺亦遭到严重损毁[15][16],等等。

文物保护法的修改失误

谢辰生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5年修订草案:“细读修订草案,改得很厉害,删掉了原法的二十多条,有的整章都没了,又加了两章二十七八条。在我看来,如此伤筋动骨的改动,很多都是不符合实际和不必要的。条目增加了,整体原则却放松了,管理权限也下放了。文物工作最重要的是紧抓严管,这个根本问题认识不足,势必会出问题。”[17]

午门不宜迎宾

1984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曾提出自该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访华起,在午门广场举行迎接国宾活动,外交部副部长韩叙要求将午门匾额换成国徽,平整午门前广场并树立两个永久旗杆,谢辰生为此于该年2月11日致信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邓力群、副部长廖井丹,指出午门外“不是个迎宾的好地方”,而是封建皇帝过去举行“献俘大礼”的场所,且受俘仪式十分隆重,郎世宁所作的《献俘图》在巴黎有铜版印刷图片刊行于世,在午门外迎宾容易被指“含沙射影”[18]。2月15日,中央外事小组因此决定取消在午门迎宾,午门得以完整保存。该年4月,里根访华时的欢迎仪式场地为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

著作

《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谢辰生文博文集》、《新中国文物保护史记忆》、《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

评价

  • 姚远:“新中国文物事业许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一大功臣。”[19]
  • 金冲及:“祖国文物的守护人”,“堪称对新中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最有发言权的历史见证人”。[4]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