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赛德克族

此部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賽德克族
Remove ads

赛德克族赛德克语:Seediq/Sejiq/Seejiq/sjiq),是台湾原住民的部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南投县仁爱乡花莲县秀林乡万荣乡卓溪乡。在近代的族群分类上被归为泰雅族的分支,经过多年的正名运动,终在2008年4月23日成为中华民国政府承认的台湾原住民族群。[3]人口约一万一千余人。

事实速览 赛德克Seediq/Sejiq/Seejiq/sjiq, 总人口 ...

早在清朝文献中即可见到该族的记载,日治时期的人类学家虽然发现赛德克族与泰雅族在语言上的差异,但两者同样有纹面出草等文化,故仍将其归类在后者;而赛德克族与太鲁阁族则有共同的起源与文化,却在居住地域的迥异以及太鲁阁族人的身份认同下分道扬镳[4]

Remove ads

族群沿革

早期原住民并没有“族”的概念,依据日治时期的文献记录中称使用seejiq语系的人为“纱绩族”,主要是参考该群体指涉“人”(seejiq)的发音。原本居住于现今南投地区,包含三个方言群体:德路固(Seejiq Truku)又称“太鲁阁群”(Taroko)或“托洛库群”(Truku)、德克达雅(Seediq Tgdaya),亦称为德克达雅群(Takadaya)以及都达(Seediq Toda)也称为都达群(Tuuda)。[5]

Thumb
赛德克族护脚布

台湾日治时代中期发生的雾社事件,即是赛德克族对日本当局的高压统治不满而爆发。

三百年前,部分族人辗转搬迁到现今的花莲地区,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也演进了自己的语言。这些族人在长期的相处互动下,形塑明确的族群认同意识,要求正名为太鲁阁族[6]

2003年9月23日,由于东、西部族人对于族名的主张有所不同,西部族人主张赛德克族,东部族人主张太鲁阁族,南投县仁爱乡Seejiq Truku、Seediq Tgdaya、Seediq Toda族名正名促进会在埔里阿波罗饭店成立。主张由三个方言群体的族人,于参酌学者专家意见后,共同决定以日本人文献记载作为族名的依据[7],并要求政府暂缓东部赛德克人片面正名为“太鲁阁族”。[8]

2004年1月14日,东部赛德克人以“太鲁阁族”为族名正名成功,经行政院通过认定为台湾的第十二个原住民族,并邀西部赛德克人共同登记加入太鲁阁族。

2006年3月29日,南投县赛德克族文史传承协会发函给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请其转呈行政院,尽管学者认为赛德克应与太鲁阁商议族名,但在政治人物的强力操作下,准予核定公告“赛德克族”为独立之台湾原住民族[9]

2007年1月12日,赛德克族正名运动促进会在南投县埔里镇举办“赛德克族正名大会”,为赛德克族正名宣誓,宣誓代表有[10]: 德固达雅语代表:高德明牧师; 都达语代表:徐清文长老; 德鲁固语代表:余信平牧师; 花莲德鲁固语代表:杨盛涂校长; 英语代表:孔文吉立委; 日语代表:Yayuc Napay; 国语代表:陈世光乡长。

Remove ads

传统文化

Thumb
马赫坡社南投县仁爱乡精英村)贝珠踝饰(国立台湾博物馆藏)
Thumb
赛德克族服饰

赛德克族的社会体系与文化、制度以“Gaya”与“Waya”(译作族律)为优先与最高标准。部落意识为辅之生活系统,所建构的传统农猎社会型态,赛德克族的社会制度属父为主、母为辅的特殊社会制度。赛德克族的家庭乃至部落社会的互动模式中,纺织工作由女性为主力、较为粗重的工作及狩猎等庶务以男性为主。

在婚姻制度上,赛德克族采一夫一妻制的单配偶制,并且禁止近亲(三代)通婚。青年男女的婚姻,要按照父母之命。部落设有青年男女可以谈情说爱的聚会所[11]

在历史实证与《赛德克·巴莱》剧情中部分显示,赛德克族在台湾1895年至1945年10月25日之间的日本时代确实受当时殖民政策所影响,禁止赛德克人传承自家文化,以致一些仪式(如Smratuc)文化渐被族世人淡忘[12]。2011年1月,赛德克族恢复“年祭”与“播种祭”。赛德克族有一种传统乐器“猎首”,要用嘴巴吹气、演奏,均是早期赛德克族人使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而成。

Remove ads

相关人物

统计

更多信息 县市, 赛德克族人口 ...
Remove ads

聚落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相关原住民族

相关名词

历史事件

2658697984736

电视剧

电影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