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Helmut Gröttrup)(1916年2月12日—1981年7月4日)。德国工程师、火箭专家、智能卡发明家[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沃纳·冯·布劳恩的领导下参与了德国V-2火箭的研发。德国战败后被押送到苏联,1946年至1950年间,他带领170名德国科学家参与了谢尔盖·科罗廖夫领导的苏联火箭研发工作。1953年12月返回西德后,他开发了资料处理系统,为早期计算机科学的商业应用做出了贡献。1967年,作为安全识别和存取控制(ID卡)或储存安全钥匙的“防伪钥匙”,也包括近场通讯(NFC)的感应耦合,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发明了智能卡并为此申请了专利。从1970年起,他领导捷德公司的新创事业部门,并于197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张智能卡,与此同时他又负责开发钞票处理系统和机器可读取的安全功能。
早年
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1916年2月12日出生于科隆。他的父亲约翰·格罗特鲁普(Johann Gröttrup 1881-1940) 是一名机械工程师。他曾经在柏林社会民主工会的技术人员和官员联合会(Bund der technischen Angestellten und Beamten (Butab)担任全职工作。他的母亲 (Thérèse Gröttrup 1894-1981 )曾投身于于和平运动。1933年纳粹党执政时,约翰·格罗特鲁普失去了工作。
1935年至1939年间,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在“夏洛滕堡理工学院”(现在的柏林工业大学) 攻读应用物理学,并与盖革计数器的共同发明者汉斯·盖革教授一起完成了他的论文。在此期间,他也曾在曼弗雷德·冯·阿登纳的研究实验室工作过。
研发火箭
从1939年12月开始,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在佩讷明德陆军研究中心与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和沃纳·冯·布劳恩一起参与了德国V2火箭的研发工程。1940年12月,他被任命为恩斯特·施坦因霍夫属下的部门主管,负责开发遥控制导与控制系统。
1943年10月起,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受到党卫队保安处的监视。有一天,他和他的妻子与冯·布劳恩、克劳斯·里德尔等其他同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家都表达了对战局走向的悲观以及对不能实现开发太空飞船的梦想感到遗憾,在这些人当中,一个为盖世太保充当眼线的年轻女牙医将他们的谈话内容报告给了当局[2]。因此,这些人被纳粹当局认为是在散布失败主义情绪,希姆莱甚至认为他们是共产主义者。1944年3月21日,这些人被盖世太保带到位于现在波兰境内的什切青,未经审判地被关押了两个星期。为使V-2火箭的工程不至于因此受到影响,后来在瓦尔特·多恩伯格和反间谍机关军官汉斯·格奥尔格·克拉姆罗斯的斡旋下,这些人最终得到释放。
二战结束后,冯·布劳恩希望他一起加入为美国军方研发导弹的“回纹针行动”,但是格罗特鲁普拒绝了布劳恩的邀请,这主要是考虑到他的家人不愿意离开德国。 1945年9月,格罗特鲁普决定在位于苏联占领区的图林根布莱谢罗德的一个被苏军控制的“拉贝研究所”重启V2导弹的研发工作。虽然大部分火箭专家被美国吸收,但他仍能吸引包括库尔特·马格努斯、弗里茨·卡尔·普莱克沙特在内的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到布莱谢罗德工作。人们认为,格罗特鲁普以及他的团队被苏联掌握,相当于美国掌握了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这是苏联在与美国进行德国火箭技术人才争夺战中的最大收获[3],冷战期间,西方流传一则笑话:“当美苏导弹在空中相会时,彼此都用德语相互问候”[4]。
1946年3月,他被任命为诺德豪森研究所 (Institut Nordhausen) 的德方主管,同年5月担任“Zentralwerke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拥有5,000多名员工,负责制造V-2火箭,并包括给早期米特维克工厂的供应商、V-2火箭试验场以及瀑布防空火箭的柏林研究所 (Institut Berlin)。公司处于苏联火箭专家谢尔盖·科罗廖夫和鲍里斯·切尔托克的监督之下,而他们两人要定期向炮兵少将列夫·米哈伊洛维奇·盖杜科夫[5]和苏联武器部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等苏联军方负责人报告[6][7]。
但是诺德豪森研究所的存在本身却令苏联方面感到芒刺在背,一方面苏联担忧这些前纳粹火箭专家参与苏联的导弹研发,既了解了苏联火箭方面的详情,也会使德国军事工业死灰复燃;另一方面也担忧相关情报可能会外泄给西方世界。经过苏联高层商议,决定将苏联占领区的德国火箭专家全部转移到苏联境内。为了防止走漏风声,转移行动在苏联占领区内同时进行。1946年10月22日深夜,苏联军方突然发动了“奥索维亚欣行动”,将所挑选中的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和其他方面的技术工程师包括设备强行送往苏联。苏联为此动用了92节火车厢。被押送的德国人多达6000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00人,随行家属4000多人[8][9][10]。
到了苏联之后,从1946年到1950年9月,格罗特鲁普和其170多名德国火箭专家在一个由铁丝网包围,位于莫斯科西北的名为“戈罗多姆利亚岛”上[11],为苏联的“NII-88工程”[12][13]而工作,该项工作由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的监督领导。虽然苏联强迫这些德国火箭专家来到这座严加封锁的孤岛上为其工作,但是苏联政府也为他们本人和家属提供了比苏联普通民众甚至比苏联同行们都好得多的生活待遇[14]。
1947年至1948年期间,格罗特鲁普和他的团队协助科罗廖夫进行 R-1导弹的研发,它是使用了苏联制造工艺和材料对V-2火箭进行的复制[15]。格罗特鲁普的团队造出了20枚火箭,并于1947年10月在卡普斯京亚尔靶场进行了成功试射。对此,乌斯季诺夫等军方官员要求格罗特鲁普和他的团队对导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其中包括R-10 (G-1)、R-12 (G-2)、R-14 (G-4)、R-15(G-5)等导弹系列,这些与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设计的A9/A10长距离导弹相似[16][17]。有的观点认为,格罗特鲁普和他的团队的研发成果甚至领先于布劳恩和他的团队[18]。
在此期间,德国工程师们对其V-2火箭的理论提出了改进方案,这些新的方案构想被纳入到R-2及R-5导弹系统[19],它也为后来苏联太空计划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1957年10月将史普尼克1号送入太空轨道的火箭就是以R-7弹道导弹为基础,共捆绑了 20个引擎与圆锥形火箭体,这是德国科学家于1949年向苏联方面提出的建议。 然而,由于政治原因,德国火箭科学家们对苏联导弹以及太空事业发展的所做出的贡献长期以来被苏联官方有意淡化,以至于这些德国技术团队在公众视野中几乎不存在。
1950年9月,格罗特鲁普因为拒绝继续参与其他苏联工程而被解除德国团队负责人的职务,接替他的是Johannes Hoch以及后来的 Waldemar Wolff[20]。
Remove ads
返回德国之后

1951年之后,苏联方面基于保密理由,不再允许这些德国火箭专家们从事重要导弹技术的研究,但作为“冷处理过度期”,苏联政府将他们滞留在苏联一年半左右,以防止最新情报被泄露给西方。之后,他们陆续返回德国,他们当中有些人回到西德之后,受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英国军情六处的询问[21]。
1953年11月22日,格罗特鲁普和他的家人以及其他20名德国工程师返回东德,基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经验,他们是最后一批回到德国的工程师。但是格罗特鲁普回到东德之后不到两个星期,在英美情报部门的帮助下,他就和家人逃到西德的科隆。在接受英国军情六处的询问中,他透露了他们这些德国专家在苏联所研发的长程导弹R-12 (G-2)、R-14 (G-4)的细节。军情六处将他评为是这些回国者中是“消息最灵通的人”。虽然他提供了使西方了解到苏联与美国同步进行导弹研发的相关重要情报,但是他拒绝了美国军方希望他能继续为美军研发导弹系统的要求,为此他和全家一度陷于生活困难的窘境[22]。
Remove ads
1954年至1958年,格罗特鲁普在普福尔茨海姆的洛仑兹公司工作。他参与开发了“ER56”,这是德国第一台完全晶体管化的数据资料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成为第一批用于商业方面的数据处理系统,当时用于管理邮购业务的物流。
1959年,他进入“Produktograph公司”(该公司后来被西门子和哈尔斯克公司所接管),从事产品数据的获取和监控。
1965年,格罗特鲁普自己创办了一家名为“DATEGE”的公司,主要从事数据处理。1966年2月,他申请了“识别开关”的专利,用于加油站解锁程序。
1967年2月,格罗特鲁普提出了将集成电路芯片整合到塑胶载体上的构想,并在西德申请了代号DE1574074的专利 [23],这是以半导体器件为基础的防篡改以及安全识别开关。与此同时又申请了代号为DE1574075的专利[24],这项专利体现了透过感应耦合进行的非接触通讯,这项专利成为了近场通讯 (NFC) 和无线射频识别 (RFID) 技术的基础[25]。德国专利商标局承认这些专利申请为智能卡的发明[26]。该发明的主要用途意在透过个别复制保护钥匙提供识别功能,以便在无人值守的加油站或身份卡识别的应用中启动开锁程序。
1968年9月,格罗特鲁普与作为投资人的尤尔根·德斯洛夫一起,为这种识别开关申请了更多专利,先是在奥地利[27] ,1969年又在西德(DE1945777)[28]、美国 (US3678250)[29]和(US3678250)[30]、英国 (GB1317915)[31]和(GB1318850)[32]以及其他国家申请了一系列后续专利。
Remove ads
1970年,捷德公司收购了格罗特鲁普的“DATEGE”公司并相应成立了Gesellschaft für Automation und Organisation (GAO)(德文:自动化与组织化公司)。格罗特鲁普作为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并担任总经理,负责开用于银行钞票防伪读取器和半自动和全自动纸币处理系统(如:ISS-300型和ISS/BPS-3000型)。自1990年代中期起,捷德公司的钞票处理部门已成为钞票处理设备的全球市场领导者,并为印钞公司开发单张钞票检测系统。1979年,捷德公司推出第一张智能卡,后来成为捷德公司用于移动安全(Mobile Security)方面的骨干产品[33]。
评价
1980年,格罗特鲁普从捷德公司退休。1981年7月4日在慕尼黑逝世,享年65岁。他去世之后,人们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尽管格罗特鲁普和他的团队为苏联太空事业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但他却没有因此而获得这份殊荣,然而他所发明的智能卡如今被广泛地应用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来说,这项伟大的发明并不亚于宇宙航天事业”(参见德文维基百科:Helmut Gröttrup)。
格罗特鲁普的专利成果
1979年世界上第一张智能卡(左)、第一台ISS-300型纸钞分类机(现在法兰克福的DBB博物馆内)(中)、1986年安装在德意志银行的第一台ISS-300PS型钞票处理机,每秒可处理8张纸币。它从1977年开始研发,是微处理器技术(使用intel 8085和 Zilog Z180芯片)应用于工业产品的首批范例之一。(右)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