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超低温矮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低溫矮星
Remove ads

超低温矮星Ultra-cool dwarf)是指光谱为M型恒星亚恒星,并且表面有效温度低于2,700 K(2,430 °C)[1]TRAPPIST-1是超低温矮星中最广为天文界所知道的一个例子[1]

Thumb
太阳和超低温矮星TRAPPIST-1的体积比较。

概要

超低温矮星的概念最早是在1997年由天文学家大卫·柯克帕特里克英语J. Davy Kirkpatrick托德·亨利英语Todd J. Henry麦克·欧文提出。今日该型恒星的定义为光谱型为M7或更晚期型光谱的极低质量的天体,甚至延伸到光谱型接近L4的棕矮星。并且他们认为邻近太阳的星际空间中有15%的天体是超低温矮星。

现有的行星形成的模型显示,由于超低温矮星的低质量和小尺寸的原行星盘,这些恒星周围可以形成种类相对丰富的类地行星,尺寸可相当于从水星到地球尺寸,但无法形成超级地球,或类似木星的巨大行星。TRAPPIST-1行星系统发现七颗类似地球的行星似乎验证了这种吸积模式[2]

由于其氢融合速率相较于其他低质量恒星是极为缓慢,超低温矮星的年龄可达到数千亿年,体积最小的甚至可超过1兆年。由于宇宙年龄仅有138亿年,所有超低温矮星都相对年轻。模型预测,在超低温矮星生命结束时,它们之中最小的将成为蓝矮星,而不是膨胀成红巨星[3]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