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类星体群名称
|
发现日期
|
平均距离
|
尺寸
|
# 类星体数
|
备注
|
韦伯斯特超大类星体群 (超大类星体群 1)
|
1982
|
z=0.37
|
100Mpc
|
5
|
首个被发现的超大类星体群,是当时已知的最大结构。[3][4][5]
|
Crampton-Cowley-Hartwick LQG (超大类星体群 2 , CCH超大类星体群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10)
|
1987
|
z=1.11
|
60Mpc
|
28
|
第二个被发现的超大类星体群 [3][5][6]
|
克劳斯-坎普萨诺超大类星体群 (U1.28 , CC超大类星体群 , 超大类星体群 3)
|
1991
|
z=1.28
|
- longest dimension: 630 Mpc
|
34
|
第三个被发现的超大类星体群 [3][7]
|
U1.90超大类星体群
|
1995
|
z=1.9
|
120Mpc/h
|
10
|
发现者 Graham, Clowes, Campusano. [8][5][6]
|
七塞弗特星系群 U0.19
|
1995
|
z=0.19
|
60Mpc/h
|
7
|
发现者 Graham, Clowes, Campusano; 这是一组7个塞弗特星系。 [8][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1
|
1996
|
z=0.6
|
R= 96 Mpc/h
|
12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2
|
1996
|
z=0.6
|
R= 111 Mpc/h
|
12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3
|
1996
|
z=1.3
|
R= 123 Mpc/h
|
14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4
|
1996
|
z=1.9
|
R= 104 Mpc/h
|
14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5
|
1996
|
z=1.7
|
R= 146 Mpc/h
|
13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6
|
1996
|
z=1.5
|
R= 94 Mpc/h
|
10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7
|
1996
|
z=1.9
|
R= 92 Mpc/h
|
10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8
|
1996
|
z=2.1
|
R= 104 Mpc/h
|
12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9
|
1996
|
z=1.9
|
R= 66 Mpc/h
|
18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11
|
1996
|
z=0.7
|
R= 157 Mpc/h
|
11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康伯格-克拉夫斯托夫-卢卡什超大类星体群 12
|
1996
|
z=1.2
|
R= 155 Mpc/h
|
14
|
发现者 Komberg, Kravtsov, Lukash. [5][6]
|
纽曼超大类星体群 (U1.54)
|
1998
|
z=1.54
|
150Mpc/h
|
21
|
发现者 P.R. Newman et al. 这个结构是平行的CCLQG,它的发现表明宇宙结构已经存在和空洞。[7][5]
|
特施-恩格斯超大类星体群
|
2000
|
z=0.27
|
140Mpc/h
|
7
|
第一个X射线 LQG. [5]
|
U1.11
|
2011
|
z=1.11
|
- longest dimension: 780 Mpc
|
38
|
[3][7]
|
巨型超大类星体群 (U1.27)
|
2012
|
z=1.27
|
- characteristic size: 500 Mpc
- longest dimension: 1240 Mpc
|
73
|
这是于2012年可观测宇宙中已知的最大结构。[3][9]直到2013年发现武仙-北冕座长城。[10][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