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路氹历史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路氹历史馆(葡萄牙语:Museu da História da Taipa e Coloane)位于澳门氹仔旧城区告利雅施利华街,前身为海岛市政厅大楼。楼高两层,占地638平方米,始建于1920年。经澳门民政总署改建,于2006年5月7日对外开放。
历史
19年时熹澳葡政府登出宪报,公布“工程公所布告招人承建氹仔新公署工程”,将一座建筑物拆掉后建为新公署,并约于1921年落成;之后曾被用作海岛市议事公局和海岛市市政厅的办公处,所以又被俗称为“衙门”。1992年,澳门政府颁布法令公署列为澳门文物名录中的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名单。及至澳门回归后改为临时海岛市政局的办事处,后来民政总署取代临时海岛市政局,有关当局即计划将大楼重修,又于2004年至2005年间,在馆内进行考古发掘,并发现建筑物的石结构、水渠等遗物。及后民政总署花费超过八百万澳门元把公署改建为现今的路氹历史馆。并于2006年5月7日由当时的民政总署管理委员会主席刘仕尧揭幕启用。[1][2]
设施
路氹历史馆具有20世纪建筑风格,属新古典建筑,有罗马式的三角形楣饰。总体面积只有638平方米,主楼梯左右两侧设有办公室。副楼建筑下层设有典雅连续拱廊,连续拱圈是罗马建筑的风格特色。
主要透过路环出土文物、地下室石结构遗址、离岛村落与宗教文化等文献及实物。
2楼为昔日长官的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室等,现为被用作介绍前海岛市政厅历史、农业及部分手工业概况、路氹建筑特色和路氹近年发展的方向。
标志
标志由陈秀燕设计,是民政总署在2006年初为博物馆标志举行的设计比赛中从170件作品里所挑选。[11]
考古
第二展室展示首次在氹仔进行考古发掘的“氹仔前海岛市政厅地下室石结构遗址”及文物,有近百年历史,是澳门考古史以来首次完全由澳门人主持的考古发掘,亦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首次考古发掘。
基本资料
- 星期二至日:10:00-18:00
- 星期一:休馆
- 免费入场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