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迎泽大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迎泽大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太原市的一条主要道路,始建于1956年,当时的设计宽度为70米,在那时的中国仅次于北京长安街,以故赢得了“中国第二街”、“太原的长安街”、“三晋第一街”[1] 的称号。
迎泽大街历经五次增建,目前有双向12条机动车道(含2条公交专用道),以及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各两条。太原地铁1号线西段大致沿迎泽大街铺设。
迎泽大街东起东中环路,向西延伸由迎泽大桥跨越汾河直抵西机路,全长12.3公里。道路沿线自东向西有太原火车站、五一广场、并州饭店、迎泽公园、迎泽宾馆、太原工人文化宫、山西省委、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理工大学等地标建筑。时至今日,迎泽大街虽不再是太原市最宽的大街,但它已经成为太原市的象征之一[2]。


Remove ads
词源
关于迎泽大街的得名,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为迎接毛泽东到太原视察,太原市政府修建了这条大街,为此命名为“迎泽大街”,取“迎”接毛“泽”东之意。事实上毛泽东终其一生并没有来过太原。更加可信的说法是,老太原城的大南门“迎泽门”(已被拆除)正好处在迎泽大街上,大街以迎泽门而得名。而迎泽门的名字,一说来源于门外的沼泽地,一说与《南风歌》有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迎泽门在太原城的南面,定名“迎泽”,取迎接南风的恩泽,解民忧阜民财之意。除迎泽大街之外,太原市的迎泽公园、迎泽大桥、迎泽区皆以“迎泽”为名[3]。
初建
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太原市市长岳维藩主持制定了太原市1949年后的第一部城市规划,迎泽大街是整个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规划中的迎泽大街以太原南城外的一条土路为基础,设计宽度为70米,这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华北局会议上这一方案被批评为“贪大求洋”。50年代初,太原市的大多数街道只有六七米宽[4],70米的宽度足以同时容许四千辆车通行,而当时全太原市一共只有八百辆汽车。面对争议,岳维藩主张城建应当本着“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思想,着眼于太原市的长远发展。最终岳维藩力排众议,迎泽大街的建设得以在1956年拉开大幕。一年后,东至五一广场、西至迎泽大桥的一期工程完工。由于道旁建筑的影响,最终一期工程的实际路宽定为66米[5]。


增建
1976年,迎泽大街第二期工程动工,经过两年的建设,迎泽大街的东端由五一广场延至太原火车站(广场到火车站的一段曾一度称“迎泽东大街”)。
1985年实施了“迎泽西大街取直工程”,一年后迎泽大街西延至下元(这一段称为“迎泽西大街”)。1996年的“迎泽西大街打通工程”使得迎泽西大街在同年向西通到南寒广场[1]。
2007年,迎泽大街迎来了修建以来的第一次拓宽改造[6],并配套修建了“微循环道路”以缓解周围道路的交通压力[7]。

2024年5月24日,迎泽大街维修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改造工程持续了110天,至9月11日正式竣工通车[8]。本次改造主要为迎泽大桥新增了四座桥头堡,修整了太原站附近地区,同时为随后即将通车的太原地铁1号线也做了配套工程。

2025年6月18日,原有迎泽西大街正式更名,并入迎泽大街。
沿线建筑
以下图片顺序为沿迎泽大街自东向西的顺序:








历史事件
-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太原市也出现了游行示威抗议。其中部分游行活动发生在迎泽大街,详见1989年山西省抗议事件。
- 2013年11月6日7时40分左右,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迎泽大桥东端369号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大楼附近连续发生数起小型爆炸物爆炸[9],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7人轻伤[10]。附近车辆和店铺不同程度受到损坏,详见2013年太原“11·06”爆炸案。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