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迷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迷信(英语:Superstition)一般指相信占星、卜筮、风水、命相、鬼神等思想[1]。有时泛指无科学论证基础的,或盲目的信仰或崇拜[2][1]。Encarta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此词汇较常被科学主义者用来批评不同的宗教或政治立场[来源请求]。

中华民国初年后开始提倡科学并进行破除迷信运动。[3]
科学观点
迷信是心理学的正常现象,演化并不在意人类是根据事实判断出合理的结论,还是靠迷信做出结论,只要最后的结论会让人做出有益生存的行为即可。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图型识别以及许多认知偏误可能有助于生存,例如“过度辨识能动性”(hyperactive agency detection)让人倾向认定事情的原因是为了某人的目的,这可能帮助古代人避免被掠食者或敌人攻击[4]。研究显示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会更倾向在实质上没有关连的事物中看出关连,因而变得较为迷信[5]。
人们使用系统一分析事情时倾向带有各种偏误,而系统二不一定会更正此偏误[6],例如邓宁-克鲁格效应让人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另一个可能造成迷信的原因是自我实现预言。
哲学观点
迷信可以与哲学形成对比,哲学是一种形式理性探究,旨在利用逻辑、证据和论证来理解现实、知识和价值观的本质和原则。哲学家经常从强调批判性思维、怀疑论和科学方法的立场来看待迷信。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目前并没有办法证明科学比其他知识体系更正确,相信科学的人也是对归纳法和溯因推理具有信念[8]。 信念通常指的是对某件事是真实或存在的一种心理态度或接受,通常基于证据、经验或对来源的信任。科学信念没有信仰所具有的强烈的坚定不移的心理状态,较容易因新的客观证据和理性分析而改变。[9][10]
科学主义观点
迷信的本质是对事理的陈述不抱怀疑态度。对科学假设和伪科学产物深信不疑,欲不加考证,得出必然性的结论,也属于一种对权威的迷信。
破除迷信必须经过科学的考证步骤,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与迷信、信仰本质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怀疑,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它的各种(时空的、观察角度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未经证实的理论称作假说或猜想。若其被证伪便要抛弃。
犯罪
有些人利用别人的迷信来获利,例如神棍可能蓄意利用不实宣称欺骗信徒,骗取财物、劳力或性服务[11][12][13],权威型的政治领导人可能利用支持者的迷信来获取支持,并推行有害的政策。
符合迷信的示例
- 对宗教观念、政治立场[14][15]、占卜结果、科学[16]结论的盲目信任。
- 四的禁忌:东亚一些使用华语、日语和韩语等语言的地区因为“四”和“死”字谐音而认为数字四不吉利。
- 十三恐惧症:西方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
- 明牌:在赌博中相信某些和赌局毫无关系的第三方可以预测结果,例如据称能预测足球比赛的章鱼保罗。
- 乖乖文化:流行于台湾,认为将一包乖乖零食放在机器旁可以让机器乖乖听话。
- 正月剪头死舅舅:由“正月剪头思旧”误传而来,认为农历正月理发,舅舅就会去世。
- 交叉手指:西方认为将食指和中指交叉可以保祐好运。
- 敲木头:西方认为提到某些可能的意外之后,必须用手敲木头,否则该意外就会发生。
- 有拜有保庇,烧纸钱、发财金、发财水、祭解、安太岁、安光明灯、绕境。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