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透光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透光带(英语:Photic zone、Euphotic Zone、Sunlight zone),又名真光层、表层带或者透光层[1],是指湖泊或海洋中, 光度足以供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的深度范围,大约从海表面至水深100〜200 m之间,这层水体受大气层和阳光的影响,水温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动,具有基础生产力,也是各类生物密度最高的水层。[2] 当深度达到200米的时候,可见光已经基本被吸收殆尽,200米以上的这一片“光照区”在海洋学中被称为透光层。透光层是海洋光合作用的生物的主要聚集区。[3] 透光层的深度受水体水质所影响,在混沌的水体中,透光层可能少于1米;在干净的水体中却可达到50米。[4]从大气-水界面开始,真光层一直延伸到光线亮度降低到表面亮度1%的区域(亦称作“真光层深度”)。
![]() |
Remove ads
浮游生物
以垂直分布来说,浮游植物由于进行光合作用,仅分布在海洋有光照的上层(约0~200 米,称为透光层)。蓝藻大多分布于透光层的上部,硅藻则可分布在整个透光层。浮游动物在上、中、下各个水层都有分布,但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5] 束毛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贫营养盐海域的表层水面,其环境特点为:水体相对稳定,水域营养盐浓度较低,光的透过率较高。通常在边界涌流(boundary current),如墨西哥湾涌流,黑潮涌流(Kuroshio current)和热带海域潟湖(lagoon)水域束毛藻的生物量较大[6]。束毛藻能够在营养贫乏的表层水域有较高的生物量,主要是因为:束毛藻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化合态氮,为自身提供营养[7],由于束毛藻细胞中含有气泡为其提供浮力使藻体能浮于表层水域,同时由于细胞具有特殊的光合结构,使束毛藻能在光照度较强的透光层中生长繁殖。[8]。在海洋真光层生态系统中,束毛藻群落通常提供其他生物(如硅藻,甲藻,原生动物,水螅类,桡足类)生长的良好环境,并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营养。[9]
Remove ads
营养盐
营养盐是海洋植物繁殖生长不可或缺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硅酸盐(SiO2)、磷酸盐 (PO4)、硝酸盐(NO3) 及亚硝酸盐 (NO2−)。其中磷酸盐与硝酸盐是海洋植物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原料,硅酸盐则是硅藻细胞壁的主要构成材料。它们在海中的含量受到化学、地质和水文因素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10]
在海水表层,因为浮游植物的生长利用,硝酸盐含量最低,浓度变化也最大。近岸浅海水域的硝酸盐浓度具有季节性变化。春夏之际,浮游植物大量生长,硝酸盐因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而急遽减少,甚至出现利用殆尽的情形。冬季时,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降低,浓度便逐渐增加。磷酸盐在海洋中的含量变化,同样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硝酸盐的浓度分布及季节性变化特性相似。磷酸盐在海水中浓度远低于硝酸盐,因此磷酸盐是浮游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10]
海水表层氮和磷的补充来源,主要有河水所携带的陆地上有机物分解作用的产物、人类生产的废弃物,以及地下水所含岩石溶解的成分。此外,海洋生物死亡后分解、火山和海底热泉,甚至大气中的灰尘溶入海水中,也是海水营养元素的来源。[10]
铁在营养盐含量较高,叶绿素含量较低的海域对初级生产力起主要限制作用,铁主要透过大气的沉降作用进入海洋的真光层水域。[11]
Remove ads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海洋透光层中,氮营养的输入有两个主要来源:生物固氮、以及由涌升流垂直输入的硝态氮,两者在透光层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与固氮相比,涌升流垂直输入硝态氮的同时,也伴随着二氧化碳和磷酸盐的大量输入,这就降低了海洋透光层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而透过生物固氮作用输入的氮,则以 Redfiled 比对应海洋透光层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12]。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