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邓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邓禹
Remove ads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政治人物。他最早以帝王功业勉励汉光武帝,向光武帝进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被认为有定策之功,光武帝恃之为萧何。邓禹参与了东汉统一战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1],又推举了吴汉贾复寇恂等人,为汉光武帝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天下平定后,他与贾复两人率先配合刘秀“偃干戈,修文德”的政策,一同削减军队,推行儒学,为在“退功臣而进文吏”的局面下仍然能够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的三位列侯之一。

事实速览 邓禹, 太傅 ...
Remove ads

生平

投奔光武

邓禹十三岁就能背诵《诗经》,后至长安学习,认为同在长安游学的刘秀是非同寻常之人,而与其友善。在游学数年后,邓禹返回家乡。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更始帝。当时许多豪杰人物举荐邓禹,邓禹不肯听从,而听到刘秀奉命平定河北后,立即策马北渡,终于在邺见到了刘秀,向其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刘秀十分高兴,并令左右称他为“邓将军”,并认为邓禹的意见能帮助自己成就大业,无人可比,常常与他商略计策,把他当作萧何般的贤臣来倚重[2]

略定北州

王郎起兵后,刘秀从蓟前往信都,途经南宫,遇到大风雨,刘秀拉车入道旁空屋避雨,冯异拾柴,邓禹生火,刘秀对着灶台烘干衣服。刘秀命令邓禹征发得到应急部队数千人,并令邓禹统帅该部队前往攻打乐阳。当时王郎大将李育屯兵在柏人,汉兵不知情,结果邓禹与偏将军朱浮被李育击破,丢失了许多辎重,刘秀听说后收集两人的散兵,在郭门击破李育,收回李育之前所获,李育退守城池,一时不能克,转而攻破广阿[3]。邓禹前往广阿,光武帝在城楼上指着地图对邓禹说:“天下郡国如此之多,今天才得到了其中一郡。你之前说我不用担心天下不能平定,这是为何?”邓禹回答:“过去能兴盛的君主,取决于他们的德泽是否深厚,不是由占有地方的大小决定。”光武帝十分高兴。当时任用派遣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而邓禹每次举荐的人,如贾复[4]吴汉[5]寇恂[6]等,都才职相称,光武帝认为其知人。

之后,邓禹受命另外率领骑兵,和盖延等一同在清阳攻击铜马军。盖延等人先于邓禹赶到,但作战失利,退保城池,被敌人所围困。邓禹于是进兵与敌人作战,击破敌军并生擒其大将。跟随光武帝追击敌军直到蒲阳,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北州得以大致平定。

平定河东

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光武帝刘秀想趁赤眉军绿林军反目之际兼并关中,因为邓禹深沉有大度,所以授予他西征战略,拜为前将军持节,分给他麾下精兵二万人,令其西入关中,并让他自行选拔以下的人与其同去。邓禹于是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樊崇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䜣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准备西进。

邓禹率军自河内进至箕关(今河南济源西),然后进军河东郡。河东都尉守关,邓禹进攻十日,终于攻破,获得辎重千余乘。接着进军围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数月,没能攻克。更始帝刘玄派樊参前去进攻邓禹。樊参以数万兵力进攻邓禹。邓禹在解县(今山西虞乡西)败之,斩杀樊参。

刘玄再派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围攻邓禹。邓禹大败,手下大将樊崇战死。韩歆等将领劝邓禹撤退,邓禹不允,隔日为六月癸亥日(公元25年8月9日),王匡认为此日为“六甲穷日”,不吉,宜避战,故按兵不动,邓禹得以休整军队。次日(公元25年8月10日),王匡全军出战,邓禹下令诸军不得妄动,直到王匡抵达营下才擂鼓进攻,最终击败王匡。邓禹将俘虏抗威将军刘均,河东郡守杨宝,中郎将弭强等人全部处斩,获得六根节杖、五百印绶和大量兵器,彻底平定河东郡,奉诏拜李文为河东太守,更置属县令长以安抚河东。

七月辛未(公元25年8月17日),已经于六月己巳(公元25年7月22日)即位的光武帝刘秀拜年仅二十四岁的邓禹为大司徒,封为酂侯[注 1],食邑万户,下诏褒扬[7]。但当时邓禹出征在外,因而以司直伏湛行大司徒事[8]

Remove ads

名震关西

平定河东后,邓禹渡过汾阴河,进入夏阳。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率领部众十万人,与左冯翊的军队一同在衙抵抗邓禹,被邓禹击破。此时,赤眉也攻入长安。三辅连战皆北,赤眉军对所过之处大肆残害,百姓不知所归,听说邓禹接连取胜而且军纪严明,都对邓禹部队望风相迎,每日都有上千人归降,号称达百万之众。邓禹每到一处总是停车住节,慰问、劝勉前来的人。于是父老童稚,重发戴白,挤满在其车下,无不心悦,于是名震关西。光武帝多次赐书褒美邓禹。十二月,更始帝张卬缢死,邓禹奉诏将其埋葬在霸陵。

各将领豪杰劝邓禹直攻长安,但邓禹认为自己部队虽多,但能作战者并不多,而且补给不足,难与新胜的赤眉军争锋,不如依托上郡、北地、安定三郡的物资,待敌自毙。于是邓禹引军北上,抵縌邑(今陕西旬邑)。邓禹击破各地赤眉军,郡邑都开门归附。西河太守宗育派儿子捧着邓禹的檄文投降,邓禹遣他前往京师。刘秀见关中尚未定,而邓禹久不进兵,于是下敕命令邓禹进兵。邓禹仍坚持前意,派军攻取上郡诸县,留下将军冯愔宗歆守栒邑,自统主力平定北地。

邓禹走后,冯愔、宗歆二人争权相攻,冯愔杀害宗歆,反而攻击邓禹。邓禹遣使将此事告知刘秀,刘秀问使者冯愔最要好的人是谁,使者回答说是护军黄防。刘秀猜测二人不能久和,便说:“逮捕冯愔的人,一定是黄防。”于是邓禹派尚书宗广拿着符节招降黄防。邓禹屯兵云阳,冯愔向西进攻天水,在高平被隗嚣击败,辎重尽失[9]。月余,护军黄防擒拿冯愔,率领其部队自首服罪。邓禹受制命封隗嚣为西州大将军,允许其专制凉州、朔方事[10]。冯愔反叛后,邓禹军威受损。

Remove ads

长安败绩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正月庚辰(2月22日),邓禹改封梁侯,食四县,博士丁恭认为梁侯邓禹与广平侯吴汉封地达四县,违背强干弱枝之理,不和法制,光武帝以“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回复[11]。此时长安粮尽,赤眉军焚烧宫室,西走扶风。邓禹率兵南入长安,驻扎在昆明池,犒劳将士,选吉日拜谒高庙,收十一帝神主,派遣使者送往洛阳,因而巡视园陵并派遣士卒守护。邓禹领兵和延岑战于蓝田,不能取胜。不久,赤眉军在西进被隗嚣击败后,来到阳城、番须中,遇到大雪,许多人冻死,于是返回挖掘诸陵墓,并侮辱了吕后的尸体,邓禹于是派兵在郁夷(今陕西省宝鸡市西)攻击赤眉军,但反而被其击败,于是邓禹离开长安前往云阳。

接到邓禹向刘嘉传达刘秀的旨意后,在妻兄来歙的鼓动下汉中王刘嘉前往云阳拜见邓禹投降,其相李宝倨慢无礼,邓禹将其斩杀。李宝弟弟收李宝部曲攻击邓禹,并杀害其将军耿䜣。

不久后,赤眉军折回长安,邓禹败走高陵,军士饥饿,只能食枣菜。光武帝于是令邓禹返回,并敕令其不要妄动,令冯异率兵接替邓禹平定三辅。邓禹因为受命讨贼而不能成功感到十分惭愧,多次率领饥饿的士兵交战,不能取胜。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正月甲子(公元27年2月1日),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在华阴不听冯异劝阻攻击赤眉军,赤眉军佯败,扔下表面盖有豆子却装满土的大车,邓弘部队因饥饿而争相夺取,邓禹、冯异同往救援,赤眉军稍稍退却,邓禹不听冯异之言继续进攻,在回溪大败,只得与二十四骑返回宜阳[12]。闰月乙巳,邓禹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绶。光武帝下诏归侯印绶。数月后,拜为右将军。

建武四年(公元28年)二月,右将军邓禹率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击败延岑,追击延岑至武当,再次击破敌军,延岑逃往汉中,其余部众全部投降。

Remove ads

勋成智隐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封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弟邓宽也因邓禹之功被封为明亲侯。同年,贾复知晓刘秀想偃干戈、修文德而不想让功臣拥兵京师,因而邓禹与左将军贾复一同削减军队,劝导儒学,于是不再设左、右将军,邓禹以特进职衔朝见[13]。当时,分封为列侯的功臣中只有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能够与公卿一同参议国家大事[14][15]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三月,刘秀诏群臣商议分封皇子之事,于是邓禹与大司空窦融、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太常登[注 2]等一同上书,奏请刘秀分封皇子,刘秀下诏同意了他们的意见[16]

中元元年(公元56年),代理司徒,跟随皇帝巡视山东,到泰山筑坛祭天。

中元二年四月丙辰(公元57年6月15日),初即位的汉明帝因邓禹辅佐先帝功居第一,拜为太傅,朝见时面朝东,尊宠非常。

自光武帝去世后,邓禹伤心,以至于吐血,还因此生病[17]。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病重,汉明帝多次亲临询问病情,并以子男二人为郎。五月病逝,元侯。

Remove ads

评价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受更始帝之命行大司马事,北徇河北。邓禹幼年即与刘秀交好,闻讯立即北上追随,并献上“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正因邓禹于帝业草创之际便献此宏图,后世谋士若能在早期献策以成帝业者,常被比拟为邓禹。 譬如,孙权即因鲁肃“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之言,而“常以比方邓禹也”。

邓禹以知人善任著称,史载其举荐之功卓著,所荐吴汉贾复寇恂等皆成开国功臣,后世奉为典范。唐太宗李世民亦因房玄龄收罗才俊,将其功绩比于邓禹:“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

正因邓禹功勋盖世,刘秀将其比作西汉首功之臣萧何,更尊为东汉开国元勋之首。后世分封功臣之首,亦常以邓禹为标尺,如明太祖朱元璋亲撰诰文嘉勉明初首功徐达,文末即称:“太公韬略,当宏一统之规;邓禹功名,特立诸侯之上”。

邓禹出身文儒,然亦能统军平定关西,位列武庙,史家常视其为儒将典范。如《陈书》赞陈朝诸文臣出身之将,比之邓禹、杜预:“昔邓禹基于文学,杜预出自儒雅,卒致军功,名著前代。”梁元帝萧绎赐书刘璠,以邓禹、葛洪为励:“邓禹文学,尚或执戈;葛洪书生,且云破贼。前修无远,属望良深。”

邓禹虽曾平定关西,然终兵败长安;后由冯异接手三辅地区战事,方得重新收复关西,此为其统兵历程中之污点。然史上多有为其辩解、开脱者。如苏辙何去非均认为光武帝刘秀不应迫使邓禹与赤眉军早战。

  • 王夫之批评邓禹决策失误,终至败绩:“赤眉之弃长安、西走安定,非邓禹之力能驱之也,食尽而旁掠,固不以安定为终焉之计,而必返乎长安。邓禹不乘其有可溃之势,蹑其后以蹙之,而入长安晏坐以待其归,河决癕溃,容可御乎?于是退之云阳,士气已馁,而还攻之于坚城之下,其败宜矣。故善用兵者,知时而已。赤眉食尽,引兵东归,时毕乎昔,则唯扼之于险而可制其死命。乃违光武之令,就关内而与争,何昔之怯而今之忿也!”(《读通鉴论》)
  • 苏辙《邓禹论》:“由此观之,本计不失,而帝不能用,亦迫于君命,不能自固耳。 ”[18]
  • 何去非何博士备论·邓禹论》:“昔日汉武帝被命更始,安集河北,始于邓禹于徒步之中。恃之以为萧何者,以其言足以就大计,其智足以定大业,且非群臣之等夷也。遂以西方之事委之,而亦能胜所属任,所向就功。赤眉之入长安,诸将豪杰皆欲击之。以其乘新胜之强,财富锋锐,然盗贼群臣,无他远计,必生变故。而吾众虽多,战胜者少,又乏资馈,难与力争而可以计破也。且将休兵北道,以观其弊。于是别军北趋栒邑,以就粮养士,盖将有以骄而怠之,然后取之也。此禹之计得矣,光武极欲天下之集,而缓其为计与功也,遂迫以进讨。无以专制,乃以其兵去栒邑,击赤眉果不能守,西守扶风。禹虽得入关中,然卒饥干敝,无足以制贼者,是以赤眉复还入之。无以抗,乃不胜其忿悁,而数以惫兵侥战,至于屡北,仅以身免,声威功烈一朝沮丧。此知所以骄而怠人之术矣,惜其为气与度者不足以持守之,是以一愤而不能复举也。故善于择将者,必先求其气,而后求其材;先察其度,而后察其智。气足以御材,度足以养智,然后可以授之兵而责之战矣。嗟乎!以光武之明天任人,以邓禹之笃于得君,然至此而背戾矣。况夫以昏庸而御夫疏贱者,功可得而必哉?”[19]

天下既定后,邓禹践行“偃干戈,修文德”之策,与贾复共削兵权、倡兴儒学,遂与贾复、李通成为“退功臣而进文吏”政策下仍得参议国事的三位列侯,被誉为君臣相得之典范。

  • 虞世南比较两汉功臣,认为东汉功臣如邓禹、吴汉虽不及西汉张良韩信,但结局更善,君臣际遇值得称道:“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汉祖之臣,三杰是也;光武之佐,二十八将是也。岂得以邓禹、吴汉匹于张良、韩信者乎?然汉祖功臣,皆以强盛诛灭;光武佐命,悉用优秩安全。君臣之际,良可称也,绝长补短,抑其次焉。”(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邓禹功成不居,持身以正。历来史家对其评价颇高,入祀唐、宋武庙历代帝王庙

  • 范晔后汉书》:“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夫变通之世,君臣相择,斯最作事谋始之几也。邓公嬴粮徒步,触纷乱而赴光武,可谓识所从会矣。于是中分麾下之军,以临山西之隙,至使关河响动,怀赴如归。功虽不遂,而道亦弘矣!及其威损邑,兵散宜阳,褫龙章于终朝,就侯服以卒岁,荣悴交而下无二色,进退用而上无猜情,使君臣之美,后世莫窥其间,不亦君子之致为乎!”“元侯渊谟,乃作司徒。明启帝略,肇定秦都。勋成智隐,静其如愚。”
Remove ads

家族

邓禹身为东汉开国元勋之首,其家族累世显赫:子弟多获封爵,位列重臣。至其孙女邓绥汉和帝皇后,于和帝崩后临朝听政,邓氏遂权倾朝野,为东汉重要的外戚世家。邓绥逝世后,汉安帝亲政清算邓氏,家族势力骤衰,但仍保有一定根基。

世系

高密元侯
邓禹
明亲侯
邓宽
高密侯
邓震
昌安侯
邓袭
夷安侯
邓珍
平寿敬侯
邓训
邓陔邓鸿
高密侯
邓乾
昌安侯
邓籓
夷安侯
邓良
夷安义侯
邓康
罗侯
邓骘
邓京叶侯
邓悝
西平侯
邓弘
西华侯
邓阊
邓燕和熹皇后
邓绥
邓容
高密侯
邓成
邓凤阳安侯
邓宝
叶侯
邓广宗
西平侯
邓广德
都乡侯
邓甫德
西华侯
邓忠
安阳侯
邓香
高密侯
邓褒
南顿侯
邓演
邓猛女
高密侯
邓某
舞阴侯
邓昌
沘阳侯
邓康
昆阳侯
邓统
淯阳侯
邓秉

兄弟

  • 邓宽:邓禹弟,因邓禹功劳巨大,受封明亲侯。

子女

有子十三人,其中名称、事迹可见于史料的如下。

  • 邓震:邓禹长子,嗣爵为高密侯[注 3]。邓震死后,子邓乾嗣爵。
  • 邓袭:邓禹死后,获爵昌安侯[注 4]。邓袭死后,子邓籓嗣爵。
  • 邓珍:邓禹死后,获爵夷安侯[注 5]。邓珍死后,子邓良嗣爵。邓良死后,无后,弟邓康袭嗣爵,参见邓康词条。
  • 邓训:邓禹第六子,官至护羌校尉。
  • 邓陔:邓训之弟[20]
  • 邓鸿:邓禹少子,官至行车骑将军,后下狱死。

后裔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邓芝[21]和魏国重臣邓飏[22]十六国时期前秦名将邓羌[23]是他的后代。

相关

轶事

  • 邓禹自幼便与刘秀交好。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在一次宴请功臣时,半开玩笑地问众人:“如果没遇到我,各位觉得自己能当什么官?”邓禹恭敬地回答:“我曾研习学问,大概能担任郡文学。”刘秀闻言大笑:“何必这么谦虚!你是邓家子弟,品德端正行为严谨,可以做功曹。”[24]

传说

  • 民间传说中,认为云台二十八将上应二十八宿,而邓禹则对应角木蛟
  • 据传说,邓禹后来转世投胎到宋朝一范姓人家中,其母在梦中得知所生的儿子是邓禹的转世,遂将其儿子命名为“范祖禹”,字“梦得”,此事载于《宋史》[25]

影视

注释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