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邱亚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邱亚才(1949年6月6日—2013年4月)本名邱添财,是一名台湾画家、散文、小说家,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台湾最重要的肖像画家之一。[1][2]
沿革
邱亚才于1949年6月6日出生于台湾宜兰县苏澳镇苏北里苏南路。他的父亲于当地水泥厂工作兼农耕,母亲是家庭主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他还有三位哥哥、一位姐姐、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大哥和二哥分别比他年长十岁和六岁,三哥是身心障碍者,然而其大哥和姐姐后来都死于肺病。
1955年,邱亚才进入宜兰县士敏国民学校(今宜兰县立士敏国民小学)就读。后于11岁时从士敏国民学校退学,转入宜兰县苏澳国民学校(今宜兰县苏澳镇苏澳国民小学)学习。1961年,邱亚才考入宜兰县立冬山初级中学(今宜兰县立冬山国民中学)。后毕业后决定放弃升学画离开宜兰,迁往台北市居住,并找到一份在漫画出版社的工作。1968年,邱亚才与林丽玲订婚。并在21岁至28岁的七年间服役军队,期间育有三名子女。[3]
退伍后,邱亚才于台北县中和环球电线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绘画,因仰慕素人画家洪通在美国新闻处举办画展的成功,开始持续拿画前往《艺术家》杂志社请教主办洪通画展的社长何政广[4],并持续一年多时间。 1977年,邱亚才于台北市美国新闻处举办首次个展。其后,作品曾于台北春之艺廊、国立历史博物馆及国立台湾美术馆等处展出。由于在艺术市场上屡创佳绩,邱亚与洪通、林渊等人齐名,被誉为“素人艺术家”。[5][6]
自1980年代开始,邱亚才曾在位于台北市大安区的紫藤庐作为其创作基地,1984年,邱亚才和张颂仁主持的香港汉雅轩画廊合作举办展览,因而获得许多海外藏家的青睐,其画作初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使邱亚才的经济情况获得改善,并于深坑区购屋居住;1988年,邱亚才前往美国举行巡回演讲画展。1990年代,他的创作量和画展发表的频率明显提高,并定期于台湾各地画廊举办个人展览。然而因长期与妻儿接触及聚散无常,邱亚才与林丽玲于1989年,离婚。随后几年,邱亚才于爱力根画廊合作举办多场个展。
1990年代,邱亚才发表了第一本文集《痞子恶德》后,至2002年间期间陆续自费出版了多本小说集。并将自己的系列著作命名为“邱亚才台湾人性记事全集”[7]。1996年,邱亚才与中国的第二任妻子再婚,然而该婚姻于2002年离异。
2000年代初期,多邱亚才集中于哥德艺术中心、旻谷艺术中心办展,然而自2005年后,邱亚才的健康每况愈下,因罹患中风及阿兹海默症,鲜少出现于公众视野,也极少与过去艺术圈友人联系,大部分的照顾和相关事务则由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儿子处理。2013年4月,因多重器官衰竭,邱亚才于宜兰辞世。
2015年,根据法国在线艺术品价格数据网站Artprice“2014年当代艺术品市场报告”中,以1945年后出生为界,依据国际“当代艺术家个人拍卖总成交额”,排出拍卖市场全球前500贵当代艺术家中,邱亚才以拍卖总成交额253.46万欧元(约8456万台币),名列87名,成为台湾最贵的当代艺术家。[8][9]
Remove ads
绘画风格与技法
邱亚才绘画作品以肖像画著称,根据爱力根画廊的李松峰估算,邱亚才的油画作品应有五百幅以上,梵艺术私人美术馆负责人陈阿露则认为为若包括素描和小画,邱亚才作品应有二千件左右。
根据借由画笔直叹身埋人类理性面具下的卑微、傲慢、颓废与脆弱,细腻优雅中洋溢着感怀落寞的颓靡氛围。其人物的脸型与五官则是来自于水墨画的白描勾勒技法,构图方式也相当接近中国传统画作。其中,在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早期期间作品,邱亚才的画作颜色采用通常较暗淡,颜料也比较厚重之形式。自1990年代后期,1990年代中后期,邱亚才的绘画日渐具成熟,作品的色彩变得更加明亮和轻快。尽管其绘画作品并未有明确的时间序列分类,然而其画作色彩则随时间而呈现丰富姿态。[15][16][17]
最初,邱亚才经常使用单色表现人物的衣着,但是逐渐地开始使用鲜艳的条纹、原点、格子等丰富的颜色。在作品中,邱亚才曾多次提到文森特·梵高、巴勃罗·毕加索、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等西方艺术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来自立体主义的影响。而是在调性和视觉构成上结合中西方的鉴赏语汇,也使邱亚才的画作氛围更接近毕加索在1900到1904年期间的“毕加索的蓝色时期”。[18]
梵艺术私人美术馆负责人陈阿露曾对此分析:“邱亚才的创作阶段与题材可分为流浪汉、同性恋、艺术家、知识分子、学者、女子贵妇。例如,他描绘工人时眼中传达的坚毅眼神令人激赏,这类作品大多受到梵高的影响。”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