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邵族
聚居於南投縣日月潭及雨社山一帶的台灣原住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邵族(邵语:Thau或Thao[3]),是一个台湾的原住民族,聚居于南投县日月潭及雨社山一带。[4][5]
历史


相传邵族的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一带('arithan / 'ari a hundun)而来。人口甚少,但与分布在阿里山的邹族(Cou ; Tsou)在血缘、祭典、语言相当不同,能证明并不是其中一支;另一方面由于和汉族接触较早,也曾被归类为平埔族,但该族到底是属于“高山族”或者是“平埔族”学界并无定见。清政府亦名之为“化番”(归化生番),既不是“熟番”也不是“生番”。[6]伊能嘉矩将其视为平埔族、鸟居龙藏将其列为高山族。从文化、服饰、体质等特征来看,邵族均和邹族人不同,邵族族人自己不但否认他们是邹族,且发起正名运动。[7]在2001年8月8日政府正式承认邵族为原住民部族之一。[8]
邵族人深受祖灵信仰之影响,敬畏自然,但近百年来受到日治时期日本人以及汉人的移入,使原有的土地以及文化风貌受到了很大的改变。人口数少,约885人左右,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曾使八成以上邵族人之居所倒塌,因此震后部分族人曾暂时迁往台北市中山区明水路居住。
Remove ads
卲族曾经是水沙连地区最有势力的族群。水社( Sui Soalian 水沙连)是日治时期的主要聚落之一。现在则以伊达邵(Ita Thao /Baraubaw狸捞某,日月村,旧称德化社)为中心。另一主要的聚落为位于水里乡顶崁村的雨社山聚落(Taypina/Tuapinaa大坪林)。少部分居住于水里民和村益则坑(Aksa)一带,其余族人散居于各地。
文化祭典
邵族岁时祭仪
- Malhakath 陆稻整园祭,农历2月20日
- Azazak Pudaqu 试播种仪式、Pudaqu播种前祭(试种)(第一天),农历3月1日
- Mulalu Pakpari 播种后祭(第三天),农历3月3日
- Lhalhaishin 秋千祭,农历3月4日
- Muripnu 水田整田祭,农历5月20日
- Muramaz 水田祈安祭,农历6月3日
- Muripnu 水田整田祭,农历6月13日
- Muramaz 水田祈安祭,农历6月20日
- Muripnu 水田整田祭、Mashakshupak头人家氏族祭祖,农历6月25日
- Matansuun 狩猎祭,农历7月1日
- Matansuun pintuza 白鳗祭,农历7月3日
- Mashtatun 舂石音,农历7月29日
- Lus'an 邵族新年/祖灵祭,农历8月1日
庆典有大、小之分。小过年为期3天,该年度没有主祭者(邵语:Pariqaz)。大过年则有主祭者,农历8月4日必须兴建祖灵屋(邵语:hanan),维持将近1个月。大过年方能听到平时不许轻易吟唱的Lus'an(祖灵祭)禁歌,以歌声愉悦祖灵,凝聚族群认同意识与向心力。
- Mukaani'an 陆稻垦林祭,农历12月20日

- 袁:Lhkashnawanan
- 石:Lhkatafatu
- 毛:Lhkapamumu
- 陈:Lhkahihian
- 高:Lhkatanamarutaw
- 丹:Tanakyuwan
- 白(笔):Shapiz
各氏族在岁时祭仪当中有各自负责的项目。例如袁、石两氏族为头人,专事农历6月25日的头人家氏族祭祖(邵语:Mashakshupak)。7月1日早上举行的狩猎祭(邵语:Matansuun)及7月3日的白鳗祭(邵语:Matansuun pintuza),族人需迎请祖灵篮(邵语:Ulalaluan、台语:公妈蓝)到这两个姓氏的头人家屋前,再由祭司(邵语:Shinshii、台语:先生妈)举行仪式。另外农历7月最后一天傍晚的杵音仪式(邵语:Mashtatun)需在袁氏头人家屋内举行,并于每年岁时祭仪前负责报讯(邵语:Munshirishiri)的任务。
毛姓氏族担任农历8月1日除秽祭(邵语称Titishan,除秽仪式)的祭司,依据过去传统习俗在农历7月1日,部落的男性都会到山上狩猎,至农历7月最后一天晚上,听见部落女性开始敲打杵音的乐音,才会返回部落。次日清晨再度来到毛氏家屋前,由毛氏长老以山棕叶沾酒糟,在手臂与武器上擦拭,口中念著吉祥、庇佑之祷词,将一年的晦气除去,正因毛氏长老为除秽之祭司,举凡上山狩猎回来、播种祭搭建秋千的启用…等有关于除秽、吉祥的仪式,都必须到毛氏家屋门前祭祀、除秽与祈福。
陈、高两氏族为paruparu凿齿仪式者,农历8月3日的凿齿仪式(邵语:Paru nipin)为邵族的成年礼,由高、陈两位氏族长老担任。此外,年祭期间凡有主祭产生而举行一系列的活动,也交由paruparu来领导,例如饮公酒(邵语:Tantaun miqilha tuqtuq,华语或翻译成逐家会饮)、轮流在陈高两家门前的右侧搭建祖灵屋、负责领唱及教唱祖灵歌谣,都是由paruparu负责。
由于丹、白两氏族来自从前头社大坪林的邵族系统,后来才移居至水社伊达邵系统当中,因而他们没有被赋与分工。
Remove ads
白鹿传说
(`99李壬癸田调资料,共202句,可分为十六段) (以下列出故事结构,但与邵族目前口传的版本有部分出入)
- 一、原住嘉义,与“郑军”对抗后,迁于阿里山,并开始打猎追山鹿。
- 二、追山鹿到东埔、益则坑、白山与湖,(山鹿消失处长出了茄冬树)。转追山羌与渔猎曲腰鱼。
- 三、山鹿化身白衣美少女托梦,建立家园并定居下来。
- 四、但有人想把此地丰富的收获带回给原乡家人,就回到阿里山。
- 五、阿里山的族人商议整个部族一起迁徙。
- 六、留下不想迁徙的人在阿里山,大部分的人都跟着走上迁徙的征途了。
- 七、再次经过东埔、有人就留下来建立家园。
- 八、三天后再次回到了白山与湖的美地。
- 九、定居后面临敌手布农族和泰雅族觊觎新的家园,这个地方就是日月潭。
- 十、族人商议到拉鲁岛躲避敌手的攻击。
- 十一、各家发言:高家、袁家与石家合作,一起做樟木舟渡湖到拉鲁岛上去。
- 十二、各家造船巧妙各不同,终于拉鲁岛上的人多了起来。
- 十三、后来敌手变少了,族人就散居到日月潭的周围定居并发展成好多个社区。
- 十四、定居后他们多种茄冬树,族人就更加倍的繁衍开来。
- 十五、“清军”开山时砍倒了很多茄冬树,族人也开始变少了。
- 十六、就这样,茄冬树就成为邵族人的精神象征。

Remove ads
文化特点
其他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