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都马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都马调台湾歌仔戏主要唱调之一,自“杂碎调”衍生曲调,由邵江海结合民间戏曲的唱调与曲改良而来。于1948年时“厦门都马剧团”传入台湾,遂改为“都马调”,该曲调因演唱速度多平缓,多用于叙事、抒情、感叹与游乐等场合,且旋律悦耳动听,被歌仔戏演员广泛学习,用于演出之中,蔚为风行。

事实速览 闽南语名称?, 全汉 ...

历史

都马调为邵江海以台湾歌仔戏的“锦歌”、“杂念调”、“杂碎调”为基础,揉合“京剧”、“白字戏”的唱调曲牌与民间小调,创作出全新的唱腔与曲调,名为“改良调”,并将抗战期间受禁演的歌仔戏中改称“改良戏”。[1]:365-366[2]因于1948年演出改良戏“厦门都马剧团”来台演出,而传入台湾,其旋律悦耳动听,抒情或叙事皆宜[2],深受观众的喜爱,被歌仔戏演员广泛学习应用于演出之中,因该曲调来自于“都马班”,遂称之为“都马调”,遂渐成为歌仔戏曲调中与“七字调”一样重要的声腔[3]:29

厦门都马剧团

“厦门都马剧团”成立于1940年,原为改良戏班“新来春”,当局为加强抗战宣传,改名为“抗建剧团”,于1948年由叶福成重组剧团,再异名为“厦门都马剧团”,简称为“都马班”。“厦门都马剧团”于利用淡季来台湾演出,但受国共内战影响[4],而滞留台湾,后于1957年解散[5]

唱词格式、曲调

唱词格式

都马调的词、曲结构比七字调更自由而多变化,在台湾最为常见唱词格式为“七言四句”的形式,又称为“四句联”或“四句正”,结构规律方正,讲求押韵,可加入衬字或虚字,使节奏生动灵活,富有变化;“长短句”的形式,于演唱中不拘字数、句式,押韵平仄皆自由运用,易懂且口语化,但在台湾较为少见。[2]

曲调变化

都马调的演出深受情感变化所影响演唱速度与板式,中板为基本板式,表现抒情、写景与对答等情绪;慢板为表现较为深沉的哀伤情绪,将速度放慢,节奏拉宽;快板使用快节奏,以表现情绪的激动与愤怒,演唱中多使用十字句、十一句字句。[2]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