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郑和虾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鄭和蝦屬
Remove ads

山口郑和虾学名Zhenghecaris shankouensis)是郑和虾属学名Zhenghecaris)的一物种[1],目前属于节肢动物门恐虾纲放射齿目底下的赫德虾科[2][3][4]因仅保存头部的一块骨片,导致对郑和虾的分类有争议。[2]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二名法 ...
Remove ads

命名

Thumb
郑和虾的头部骨片复原图
Thumb
参考袋头纲其他物种的过时复原图

郑和虾属的属名-Zhenghecaris,为了纪念出生在发现区附近的的中国航海家郑和(Zheng He)。 他从中国航行到了南太平洋印度洋非洲的许多地方,比哥伦布航行早了大约 80 年;种加名shankouensis是发现地点,山口村(Shankoucun Village) 。[1]

发现

郑和虾的化石是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山口村发现的,正模标本(holotype)为Sk010120,副模标本英语Paratype(Paratype)为Sk010121。[1]化石仅保存郑和虾的头部骨片化石,导致对于郑和虾的分类具有争议[5],且保存稀少。[1]

型态

头部股片长大约125毫米。[1]整体可分为前缘、后缘和双侧的吻凹结构(rostrum-notch complex),其中吻凹将前缘和后缘隔开。吻凹结构有两組,分别内侧的吻凹结构和外侧的吻凹结构。内侧与外侧的吻都向后凸出,形成一个Z字形边缘。前缘的有着明显的弯曲,再向侧下方直直地延长至最末端的吻。后缘的中间部分是圆形的,占骨片宽度的一半以上,其向前弯曲至内侧凹处。[2]

分类

2017年以前

郑和虾属的发表是建立在仅发现一个头部骨片化石,参杂了不同的可能性[2],由让·瓦尼尔(Jean Vannier)等人于2006年发表。[1]在第一次发表时,将其认为郑和虾属属于“双壳节肢动物”(“bivalved” arthropod),且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大体型。且让·瓦尼尔等人透过两点觉得可能属于袋头纲(Thylacocephala):第一点,骨片的背侧融合且向侧边压缩,且有吻凹结构;第二点则是吻凹结构的比率与其他袋头纲动物很相似。[1][6]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袋头纲动物。[7]

2017年以后

2017年,曾晗(Han Zeng)等人透过新的骨片发表新的物种-犄虾属Tauricornicaris),将其归类为赫德虾科的一种;同时也因型态与組成将郑和虾属划入赫德虾科类。[2]丛培允(Pei-yun Cong)等人,提出犄虾属不属于放射齿目的物种,比较靠近真节肢动物(Euarthropod)类群,因而提出郑和虾属也不应属于放射齿目。[8][9]但是有学者觉得骨片形状类似于寒武耙虾属的马蹄状有着明显地吻凹结,又将郑和虾分在赫德虾科[3][4][10];部分的系统发生树的结果将寒武耙虾与郑和虾为一个演化支(clade)。[3][4][11][12]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