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邝日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邝日修(英语:Matthew Kwong Yat Shau[7],1840年9月23日—1921年1月20日),香港宗教界人士,是香港圣公会教省主教长、香港圣公会香港岛教区主教及香港圣公会澳门传道地区主教邝保罗的曾祖父辈[8][9]。邝日修是香港圣公会第一位华人牧师,早于1884年起已在香港本地推动基督教传道的工作。同时创办学校、医局等设施济世。此外,他也曾参与华人坟场的兴建工作。

事实速览 邝日修Matthew Kwong Yat Shau, 出生 ...
Remove ads

背景

早年生活

邝日修幼年在乡间读书,于18岁时前往澳洲从事采矿工作[10][3]。由于当地有教会的洋牧专向华人传教,邝日修于是到教会学习英语,并决志受洗加入圣会。[3][2]他之后开始传道,历时四年。随后返回香港在圣公会协助主教工作[11]。其后获伦敦传道会聘用和被派往广东增城逾60多个村镇布道。[2]邝日修侍奉伦敦会工作合共7年之后,适逢香港圣公会圣士提反堂的华人传教士罗心源邀请他转到圣公会服务,邝日修遂到香港圣保罗书院接受神学训练一年。圣保罗书院早期属于一所圣公会属下的神学培训学校[12]。他在1883年7月8日受封会吏圣职;翌年正式成为香港圣公会首位华人牧师[13]。他在圣士提反堂担任牧师替华人传道期间[14],曾受堂主任何约翰牧师(Rev. John Brown Ost)的派遣,前往油麻地土瓜湾[15]九龙城一带传道。[2]邝日修在1888年成为圣士提反堂首位华人主任牧师。他移居九龙城寨之前在1901年负责兴建诸圣座堂[16],翌年在九龙城区兴建圣三一座堂[17]座堂建成之时,与邝日修一同在该区布道的尚有由香港圣公会派去的传道人,包括吴锦堂、锺怀柔、罗俭行、霍静山莫寿增等等[18]。而圣三一堂建堂一事实为邝日修决定退休后,即移居九龙城寨之时所发生[19]

Remove ads

造福贫苦大众

邝日修在1902年移居九龙城寨[20],且向政府申办“安立甘教会贫穷院”[21]。他虽然在该段时期已过着退休生活,但他退而不休,在九龙城寨内继续服务大众。邝日修于寨内兴建了一些民生设施,改善了贫苦大众的生活。例如他在1903年向港府申请租用空置的九龙城寨九龙巡检司衙署创办“广荫院”,以作为老人院和孤儿寡妇所[22]。同时开办药局,对寨城内外的病人赠医施药。因邝日修邀请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组织慈善部去管理穷人院(广荫院)事务。结果联会在1918年将“穷人院”易名为“广荫老人院”。[23]除此之外,邝日修又于1906年在衙署开设“圣保罗小学”(之后改称天国学校[24])教导贫苦儿童学习读书[25]和开设“天国救道堂”作为崇拜聚会、祈祷以及布道之用[23]。除天国学校之外,他还创办了“维多利亚小学校”。在殓葬方面,他于1903年与伦敦会和浸信会等联名向港英政府申请地皮兴建坟场。在圣公会霍约瑟主教(Bishop Joseph C. Hoare)的协助下,最终成功获政府批出九龙黄大仙区白鹤山北面的地段来兴建“晒鱼石基督教坟场”。坟场面积不断扩大,曾命名为“耶稣教坟场”。至1932年才交给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继续管理。[23]

另外,邝日修曾于1915年著有三本著作;《真道明辨》、《辨别邪正》、《天道分流》。三本书籍交由“香港中环奇新生记承印”合集出版[26]。其中的内容分别围绕对中国传统三家的分析、民间信仰、传统与风俗以及天主教基督教的区别[27],是天国学校开办时所用的教科书。

逝世与纪念

邝日修于1921年1月20日逝世,并安葬于“耶稣教坟场”,即现时的新九龙4号坟场墓园内[28]。其生前已参与香港基督教早期公坟管理的事宜,当时他所代表的宗教组织是安立甘会[29]。后来香港圣公会为纪念邝日修对华人社会的功绩与榜样,于是于1965年在九龙彩虹邨创立一所小学,并命名为圣公会日修小学[30]。而建筑署以江南园林布局设计九龙寨城公园的时候,在四处地方放置太湖石纪念五位传道人。包括最先进入城寨服务的邝日修牧师[31]。其“邝日修峯”碑上的文字称他“自1890年起陆续在城寨内办学、赠医施药、设立穷人院。他节衣缩食照顾老少贫民的食宿康乐需要,为居民鞠躬尽瘁至一九二一年离世。” 言即记载了他在九龙寨城办学和济贫的事迹。[32]

个人生活

邝日修生前已婚,与妻子育有1子1女[1],尚有1名谊子及4名谊女[1]

参见条目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