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罗夫诺
乌克兰罗夫诺州首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罗夫诺[1][2][3](乌克兰语:Рівне,罗马化:Rivne,国际音标:[ˈriu̯nɛ] ⓘ,俄语:Ровно,罗马化:Rovno)又译为里夫内[4][5],是乌克兰西部罗夫诺州罗夫诺区罗夫诺市镇内城市,为该州首府及同名区和同名市镇的行政中心。罗夫诺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市内有罗夫诺国际机场,有铁路通往兹多尔布尼夫、萨尔内和科韦利,有公路通往布列斯特、基辅和利沃夫。人口数量为245,289人(2021年估计)[6]。
Remove ads
历史
罗夫诺最早在1283年的波兰文献中提及,当时是一座哈利奇-沃伦王国的城市,靠近克拉科夫王公黑骑士莱谢克与立陶宛王公维滕的军队之间的交战地。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罗夫诺处于立陶宛大公国统治下,直到1434年斯维特里盖拉大公将其赏赐给卢茨克贵族季奇科(Дичко)。他的后代之一伊瓦什科·迪奇科(Івашко Дичко)于1461年将罗夫诺卖给了谢苗·涅斯维茨王公。1479年王公去世后,罗夫诺传到妻子玛利亚手中,她开始在罗夫诺建造城堡和其他建筑,并开始引入新居民。这座城堡位于乌斯季河的一个岛屿上。1492年获得马格德堡权利,4年后城镇在鞑靼人的围攻下发生大火,迫使领主不得不缴纳赎金后退兵,城镇在战后重建。1518年玛利亚去世后,罗夫诺为奥斯特罗日斯基家族所有,直到1621年,期间该家族继续在罗夫诺修筑城堡和教堂(1548年完成)。在卢布林联合之后,罗夫诺随之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城市,城里的教堂在1570年被烧毁,后于1606年重建。1621年起,扎莫伊斯基、科涅茨波尔斯基、瓦莱夫斯基等几个家族接连统治罗夫诺,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期间,罗夫诺也爆发了起义,1660年俄罗斯帝国将领瓦西里·谢列梅捷夫曾短暂攻占罗夫诺,但根据1667年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此地仍归波兰立陶宛联邦所有。1667年城中发生瘟疫,大约1500人死亡,1691年又发生了大火,全城几乎全部烧毁。大北方战争期间,1706年7月瑞典人曾短暂攻占罗夫诺,但很快被俄罗斯军队驱逐,俄军于次年10月撤离。1723年被卢博米尔斯基家族接管,该家族还修建了一座带有公园的巴洛克式宫殿。城中主要人口是乌克兰人,还有少量波兰人、犹太人、鞑靼人和德意志人。[7][8][9]
Remove ads

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后,罗夫诺随右岸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帝国。在1812年俄法战争期间,波尔塔瓦民兵的一个团被安置在该市的公寓中,当地居民为民兵提供饲料和食物援助。1861年,罗夫诺有3294名居民、230家商店、2家小酒馆和28家旅馆。一年有7场博览会。而根据1897年俄罗斯帝国人口普查,罗夫纳的人口为24,753人,有23家小型工业企业。大片的土地和产业仍在卢博米尔斯基家族控制下。[8]
在日俄战争和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罗夫诺市先是出现了《火星报》、《致士兵》等革命宣传品,继而在1905年接连发生大规模示威,要求废除死刑、分配土地和解散军队。在被斯托雷平镇压后,反抗运动转入地下。1912年当地一座250 kW的发电站投入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夫诺作为前线城市,在此设有西南方面军总指挥部。191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布鲁西洛夫陪同下检阅了俄军。战争期间不少罗夫诺市民逃离城市,搬到离前线更远的地方。[10]
二月革命后,红军、白军和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先后占领此地,1918年2月20日,德国和奥匈帝国又占领罗夫诺,直到11月。此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接管此城。1919年5月24日,乌克兰苏维埃第1师的部队占领罗夫诺,同年8月14日复为波兰人占领。1920年7月4日至9月19日,苏联第一骑兵军团曾再次占领罗夫诺。根据1921年《里加和约》,罗夫诺为波兰领土。[7][10]
在波兰统治时期,乌克兰共产党继续地下活动,组织游行示威。而波兰政府则予以镇压,1931、1932和1937年先后有共产党人被审判。[10]

1939年9月17日,苏联军队占领罗夫诺,并成立了一个临时管理机构。12月4日建立罗夫诺州,并以罗夫诺市为其行政中心。乌共政治犯被释放,企业被公有化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免费医疗被引入,到1940年底,9200个家庭获得了住房。此时罗夫诺人口约为5万人。[11]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6月22日至25日罗夫诺遭到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并于6月28日失陷。8月德国设立乌克兰总督辖区,以罗夫诺为事实上的行政中心。[7][11]11月6日至8日,约17500名犹太人(其中包含6000名儿童)被集体枪杀或活埋于城郊的索松基森林保护区(1967年设立纪念碑);城里剩余的犹太人被送往罗夫诺隔都,于次年七月也被集体杀害[12][13]。
占领期间,城中既有乌克兰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也有乌克兰反抗军;有大量乌共游击队员被德国处决。由尼古拉·库兹涅佐夫领导的游击队在1943年成功刺杀了时任罗夫诺高等法院院长阿尔弗雷德·丰克等六名纳粹党政要员。1944年2月2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麾下的第6步枪师、第112步枪师(师长亚历山大·格拉德科夫)、第121近卫步枪师(师长洛格温·切尔沃内)和第8近卫骑兵师收复了罗夫诺。[9][11]
战后,苏联政府在罗夫诺投入了1518万卢布,用于重建城市。1951年,当地钢筋混凝土厂完工;1957年,高压电设备厂投产;1960年,亚麻厂投产;1969年,氮肥厂投产。[14]
Remove ads
苏联解体后,此地归属乌克兰。1992年,一座纪念犹太人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馆落成[13]。2012年6月6日,当地的犹太人墓地被破坏[15]。俄乌战争期间,罗夫诺电视塔于2022年3月14日遭到俄军导弹袭击,20人遇难,9人受伤[16][17][18]。截止6月3日,罗夫诺市接纳了来自沦陷区5.3万名难民[19]。2025年2月1日16时15分,据乌克兰国家警察局通报称,在罗夫诺市一征兵中心发生爆炸,1人死亡,6人受伤[20]。
教育

1805年当地开办了一所学校,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该学校一直运作到1921年[7]。波兰第二共和国统治时期,其教育内容以波兰文化为主,试图对当地的乌克兰人同化[10]。苏联占领后,开设了17所学校,以及一所师范学院,即今日的国立罗夫诺人文大学。1947年时有9所学校,约9000名学生就读[14]。而到了1971年,该市有26所各种类型的中学,约有1.8万名学生就读;1959年,基辅水利工程学院从基辅转移到罗夫诺[21]。俄乌战争期间,国立卢甘斯克医科大学搬到罗夫诺[22]。
人口
根据2001年乌克兰人口普查,罗夫诺的民族分布如下[24]:
根据2001年乌克兰人口普查,罗夫诺人母语的分布如下:[25]
根据2023年的调查,96%的罗夫诺人在家说乌克兰语,3%说俄语[26]。
气候
罗夫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自11月至次年3月地面有积雪[27]。详细气候数据如下:
Remove ads
交通
1857年基辅到布列斯特的公路开通,1873年兹多尔布诺夫到布列斯特的铁路开通,皆经过罗夫诺[7]。车站曾毁于二战,今日的车站大楼是战后重建的[14]。
图集
-
街道风光
-
独立广场、电影院和塔拉斯·谢甫琴科的雕像
-
圣彼得和保禄天主教教堂
-
圣尼古拉教堂
-
市内的有轨电车
-
罗夫诺车站
-
市内公园
-
位于谢甫琴科街113号的圣母升天教堂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