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野草 (文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野草 (文學)
Remove ads

野草》,鲁迅于192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写作于1924年至1926年间,共有24篇(连《题辞》)作品,如《秋夜》、《风筝》、《雪》、《过客》、《墓碣文》等,初刊于《语丝》杂志。《野草》写于鲁迅与许广平交往与恋爱的前后,期间又发生了女师大风潮及三一八惨案,这些事件都深深影响《野草》的创作。《野草》批判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表现作者个人的哲学思考,记录诗人的情感经历。其篇章按主题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作者对其思想阴暗面的自我剖析,如《影的告别》、《过客》、《墓碣文》;另一类表现鲁迅与保守势力的斗争,如《秋夜》、《复仇》、《淡淡的血痕中》。《野草》体裁上属散文诗,短小精练,富有诗意,偶有押韵。风格上《野草》阴郁暗淡,格调抑郁阴沉,反映诗人的沮丧和悲苦,以及对民众的失望。技巧上《野草》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如象征主义隐喻寓言,意象丰富,偶见超现实主义的荒谬性。《野草》的创作受芥川龙之介《我的散文诗》一书启发,也受厨川白村夏目漱石阿尔志跋绥夫夏尔·波特莱尔屠格涅夫等日本及西方文学家影响。《野草》被视为鲁迅个人创作的精品,受公认为现代文学中伟大的著作。

事实速览 《野草》, 作者 ...
Remove ads

背景

1923年7月,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决裂,搬出周氏三兄弟在北京八道湾的大家庭,当时鲁迅本想与跟他没有爱情可言的妻子朱安分手,但由于朱安坚持陪伴而未能实现。1924年5月,鲁迅迁到西三条胡同新居,这是传统的四合院,在南向正房中间的北侧新建一间小屋,作为鲁迅的书斋和卧室,鲁迅称之为“老虎尾巴”,从窗子可以看见后院和望见两棵枣树,《野草》第一篇《秋夜》所写的,就是这个院子的风景。移居西三条胡同以后,鲁迅发表了大量文章,《野草》23篇全都写于“老虎尾巴”[1]:118-120。在写作《野草》的1924年、1925年间,是鲁迅一生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2]:126,1924至1926年,鲁迅完成两百多篇写作和翻译[3]:51。1923年末,《中国小说史略》已定稿,鲁迅卸下备课的重负。从1923年10月起,鲁迅开始到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第二年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课,年轻女学生的热情,有助于重燃“鲁迅内心深处的青春的残火和创作欲”[2]:131、134。《野草》写于鲁迅与许广平交往与恋爱的前后,这一重要事件显著地影响其写作。鲁迅和朱安只有夫妻名分而没有实质的夫妻生活。在开始写作《野草》之前,鲁迅与许广平就非常熟悉[3]:8、111、113。到1925年夏天,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许广平的爱把鲁迅从绝望中拯救出来,但他也面临情爱与道德责任之间的两难。《野草》半数篇章写于许广平与鲁迅通信与交往之后,蕴含着鲁迅最私密的情感。正是许广平的爱激发鲁迅写作部分《野草》的灵感[3]:112-113

1924年9月至10月,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深有共鸣,《苦闷的象征》给鲁迅提供创作《野草》的方法与理论上的根据,有力促作《野草》的诞生[1]:131、134。当时鲁迅一面在教育部任职,一面在北京大学等几所学校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与文学。1924年11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潮开始,翌年5月学生自治会成员六人遭受退学处分,期间鲁迅卷入了与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教授陈源的论争[1]:120。当年夏天,鲁迅陷入北京女师大学生风潮中,与现代评论派激烈论战,8月被教育总长章士钊革职,鲁迅孤立无助,感到公理正义荡然无存,这是《立论》、《死后》的写作背景[3]:96、98。当时章士钊担任军阀政府要职,鲁迅不满其欺善怕恶,启发其写作《狗的驳诘》[2]:74。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北京政府段祺瑞下令对和平示威者开枪,击毙47人,150余人受伤,《野草》最后两篇写于大屠杀之后,表现其政治批判[3]:11-12。写作《野草》时,鲁迅健康情况很差,患有肺结核,多次就诊,面对疾病和衰老,诗人的沮丧在《野草》中屡有流露[3]:46-47

Remove ads

成书

鲁迅于1924年9月15日作《秋夜》一篇,该年12月1日发表于《语丝》杂志,总题为“野草”系列成品的第一篇。从《秋夜》到1926年4月的《一觉》,鲁迅总共写了23篇“野草”,全部发表于《语丝》。1927年4月鲁迅写成《题辞》,编辑成册,于同年7月由北新书局出版《野草》一书[1]:111、171、347

内容

Thumb
《野草》封面书影

《野草》第一篇《秋夜》描述后院所见的枣树,寂静的夜景充满紧张,枣树执著地向奇怪而高的夜空挑战,使天空败退[1]:140-141、143。主人公回到房间,看见飞虫冲撞灯罩,深觉其可爱可怜,借喻之为革命青年,默默凭吊[1]:144、146-147。《影的告别》描述当人酣睡时,影子要告别离去,拒绝天国、地狱与“黄金世界”,知道自己会消失于光明之中,宁可选择在黑暗中被吞没[1]:152、155。《求乞者》讲述主人公在微风和灰土中走路,遇上两个求乞的孩子,但没有布施之心,并想到自己如要乞讨,也只有选择“无为”和沉默的姿态。作品描述了麻木与充满隔膜的世界[1]:160、163。《我的失恋》是拟古的打油诗,戏拟张衡《四愁诗》,讽刺当时流行的失恋诗[1]:164、166,主人赠予恋人猫头鹰、冰塘葫芦、发汗药(阿司匹林)和“赤练蛇”,换来不理不睬的态度[1]:168、170。《复仇》描述旷野上男女二人赤祼站立,似将要拥抱或杀戮。路人纷纷奔来看热闹,但男女二人仅站立不动,路人都感无聊而散去,二人则因此而大感欢喜。作品讽刺社会上旁观者众多[1]:172-173。《复仇(其二)》取材于《马可福音》,记述耶稣被钉十字架与死亡。耶稣拒绝接受有麻药效用的“没药”,以清醒头脑审视以色列人怎样对待神之子,这是耶稣对把自己钉上十字架的人的复仇[1]:181-182、188

《希望》抒发寂寞和衰老之感,慨叹连青年人的消沉[1]:191-192、196,作品引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希望之歌》及其言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抒发独自抵抗绝望之情[1]:193、195、203。《雪》描绘江南优美的雪景,记述孩子们一起堆雪罗汉(雪人);北方的雪则如粉如沙,撒在屋上地上,会在旋风中纷飞升腾[1]:204-205。《风筝》记述主人公回忆少年时候,嫌恶小弟弟放风筝的没出息,一次还在愤怒下破坏弟弟偷偷造的风筝,成年后主人公为此事深感内咎,想弟弟宽恕他,弟弟却已全然忘记其事,没有宽恕可言了[1]:210-211。《好的故事》回忆小时候坐着小船经过故乡附近的山阴道所见的农村美景, 景物倒影在水中摇荡分合,红花花影在水面浮动和碎散,主人公在凝视美景时却骤然惊醒,深感失落和惋惜[1]:226-228。《过客》剧中过客一直向前走而不知目的地,脚上受伤流血,丸遇上老翁与女孩,拒绝老翁回转过去的劝告[1]:237-238,而接受了女孩给他包扎伤口的布块,过客从老翁口中得知,前路是坟地,但他仍坚持要走下去。过客是彷徨中鲁迅的化身[1]:239-240、242。《死火》记述主人公堕于冰谷中,发现冻结了的“死火”,死火因主人公的体温而苏醒,尽管将会烧完,仍希望与他一起走出冰谷,主人公却在冰谷口为大石车所辗死[1]:252-253

《狗的驳诘》中主人公衣服破碎,斥责向他吠叫的狗“势利”,狗却反驳说“愧不如人”,不知道分别官和民、主和奴[1]:260,使主人公感到无脸见狗。作品讽刺人的势利和奴才性格[2]:75、73。《失掉的好地狱》讲述魔鬼当初战胜天神,主宰天国、人间与地狱。许多年后,人类起义战胜魔鬼,掌管了地狱加以整饬[1]:262-263,鬼魂遂受更严苛的折磨。作品把中国社会现实看作地狱[1]:264、271。《墓碣文》记述墓碑正面刻有“有一游魂,他为长蛇”,“自啮其身”;孤坟颓坏,死尸露出,心肝全无,碑背则刻着“抉心自食,欲知本味”,最后死尸在坟中坐起[1]:277-278。《颓败线的颤动》记述主人公梦见一个寡妇为了养活小女儿而出卖肉体,女儿长大成婚后,却与夫婿一同怨恨鄙夷老妇[1]:283-284,老妇赤身走到荒野,悲愤莫明,颓败的身躯与天空一同颤动。故事象征作者屡屡遭受无情的背叛[1]:285-286。《立论》中老师以故事教导学生立论的方法:赞扬满月婴儿做官发财的受感谢,说真话谓孩子将来要死的受痛打,故与人交流最好不发议论[1]:294、297。《死后》讲述主人公梦见自己倒毙在路上,不能动弹却仍有知觉,为路人所发现,被送进棺材[1]:298-300,一个书铺伙计还来向死者推销古籍。作品讽刺看客的麻木和冷膜,并以苍蝇讽刺当时与作者论争的陈源的虚伪[1]:301、308

《这样的战士》有感于文人学者帮助军阀而作,文中的战士是鲁迅的自我投影,他拿着投枪独自进入敌阵[1]:315、317-318,把投枪掷向敌人的胸膛,敌人却已脱身而去,但战士还是百折不挠[1]:320-321。《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讲述奴才分别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得到聪明人的同情,傻子则主动要为奴才的房屋砸墙而开一个窗[1]:321-322,结果被一群奴才赶走。作品讽刺中国人多是安于奴隶生活的奴才[1]:323、325。《腊叶》记述作者去年在枫树摘下一片红色的病叶,夹在书本中,到今年叶子已经变得蜡黄,失去斑斓的颜色,借此寄托鲁迅对自身病况的感慨[1]:328、330。《淡淡的血痕中》因抗议段祺瑞政府向民众开枪的三一八惨案而作[1]:334-335,批评造物主使人忘却痛苦,使鲜血褪色,并赞扬“猛士”始终顽强反抗,使天地展现新面貌[1]:338-339。《一觉》先写奉系军阀的飞机到北京上空投弹,作者在书房中整编年轻作家的文稿,欣赏青年人的苦恼与愤怒,又想起年轻人办的杂志《浅草》和《沉钟》,使作者喜悦和感激,感到“是在人间活着”[1]:344-345。《题辞》写于四一二政变后不久,在恐怖下被迫沉默[1]:351-357,并评述诗集“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在瘠土中艰难成长,却是作者所爱的,愿把《野草》献给一切好友与仇敌,“爱者与不爱者之前”[1]:356、358

Remove ads

主题思想

《野草》是鲁迅反抗“黑暗与虚无”的故事,主调是反抗和打破黑暗,也透露内心的虚无、寂寞与颓唐[2]:122、10。《野草》篇章按主题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作者对其思想阴暗面的自我剖析,如《影的告别》、《过客》、《墓碣文》;另一类表现鲁迅与保守势力的斗争,如《秋夜》、《复仇》、《淡淡的血痕中》[4]:75。《野草》主题之一,是对黑暗现实的社会和政治批评,批判军阀政治的暴虐和庸众的精神无知,把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比喻为夜空(《秋夜》)、地狱(《失掉的好地狱》)和荒漠(《一觉》)[3]:36。诗人批判民众[2]:40,表达对无知民众的失望,他们毫无觉醒的迹象(《复仇》两篇)[3]:37。《死后》用蚂蚁和苍蝇比喻庸众的渺小琐屑[5]:124。《野草》表现出对社会的死心和失望[6]:45,偶尔对无知民众感到绝望:如果他们不能被拯救,则应该被灭尽(《淡淡的血痕中》)[3]:37

《野草》是1920年代中期诗人情感经历及哲学思考的真实记录,整部《野草》可视为诗人的心灵旅程[3]:106、153,《野草》世界就是被“解剖”的鲁迅内心世界[2]:81,着重主观情绪的表达,而不是为了描绘现实的图画。作者将痛苦、哀怨和渴望的隐衷都熔铸在《野草》中[3]:199、142。《影的告别》表达了诗人潜意识里希望离异妻子的意愿。《复仇》反映了夫妻间的对抗,永久地对峙直至干枯[3]:121、132、134。《希望》道明作者希望寻找爱或合理的生活。《过客》泄露渴望他妻子的灭亡,以及随即而来的内疚感,表露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3]:142、152。《死火》以“死火”比喻许广平,得到死火是主人公的夙愿,泄露了鲁迅第一次得到爱的得意心态。《野草》部分篇章呈现强烈的忏悔感[3]:162-163、202。《墓碣文》中的死尸可视作道义上的死亡,隐喻鲁迅的自我道德谴责,以及对妻子朱安的内疚感[3]:169、173、170。“抉心自食”的描述,象征死者彻底而无情地解剖自我,造成深刻的心理纠葛,以致“创痛酷烈”[2]:83

《野草》的另一个主题,是对于自我、人生和个人意志的哲学思考,反映了鲁迅“不满意的存在和被压抑的生命力之间的冲突”[3]:39、101,表现其“反抗的个人主义”[2]:136,怀疑自我与理性。主人公往往被投入不可摆脱的困境而陷入绝望。面对绝望的生存困境和心理僵局,《野草》表达了主人公对生命意志的召唤[3]:103-104。《影的告别》挑战理性的有效性,不仅怀疑在宗教信仰上的天堂与地狱,也怀疑政治信仰上将来的黄金世界。作者的困惑和怀疑也表现于《希望》和《过客》中[3]:59-60。《求乞者》描述人与人之间高度隔膜和猜疑的状态[7]:69,主人公出于感情上的厌恶拒绝施舍,出于理性的疑虑他又畏惧求乞,这种情感与理性的两难是《野草》主要哲学命题之一[3]:67。《过客》中悲怆而孤独地不停向前的过客,最能代表《野草》世界的人物形象[2]:69,作品所体现的是“对于人类意志的意义的一种存在主义的强调”,走下去的行为在存在里变成唯一的意义。老翁、过客和女孩分别象征虚无主义存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生活态度[3]:76、84。《狗的驳诘》反映鲁迅对人性本质特征的思考,认为人性不如一只狗,并以狗影射他的论敌[3]:87-77、90。《立论》透露出作者对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诉诸理性的失望,理性在荒谬和谎言面前苍白无力[3]:93、95

Remove ads

体裁与风格

Thumb
《野草》作者鲁迅

《野草》各篇被鲁迅称为散文诗,是“诗与哲学的融合”[2]:111,创造一系列诗的意象[3]:207。各篇短小精练,含义丰富[7]:21-22,创造神秘而现代的诗性世界[6]:81。《秋夜》充满诗意的想像;在《雪》的结尾,自然景象的描写浸透了幻想与隐喻的意象,赋予散文以诗意[5]:106、108。《野草》代表鲁迅对白话的美感和音乐性上的追求[8]:14。《影的告别》和《死火》都有比较齐整的韵脚,如果分行书写,读起来像自由体新诗。两篇《复仇》结构紧凑,节奏张弛有序,词汇读音响亮,主旋律诗节重复。《题辞》笔力遒劲,语调铿锵,饱含激情[3]:164、19、105。《好的故事》有不少押韵的句子,也使用排比句[8]:17-18,富于音乐性,每一景物都像乐曲中短暂的音符,甫来旋逝,又余音袅袅。《我的失恋》是《野草》中唯一一首分行的诗。《过客》是《野草》中唯一的戏剧[3]:145、123、74,台词多有意味深长的象征性表现,可说是散文诗式的戏剧[2]:64。《死后》接近短篇小说[9]:49。《失掉的好地狱》像一篇寓言,有完整的情节,神话式的题材[3]:21。《立论》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都是具有讽刺性的寓言[2]:94、105,前者讽刺见风使舵的处事哲学,后者讽刺民众的愚蠢[2]:96、107。《风筝》风格上很像《朝花夕拾》中的回忆性抒情散文[3]:72

《野草》风格阴郁暗淡[2]:122,主调阴暗而残酷[7]:42,格调抑郁阴沉,反映诗人的沮丧和悲苦,以及对民众的失望[3]:52、37,潜藏著作者孤独、怀疑、颓唐的心绪[9]:1,文字高度简洁凝练,率真、深刻而生动地表现鲁迅的内心世界[2]:150,《野草》的世界可说是“诗人狂想的幽暗花园”[5]:107。《野草》是噩梦式的散文诗,富有现代主义特征,呈现恐怖与焦虑的形象,为传统中国诗歌所罕见。《墓碣文》故事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3]:204、154-155。《野草》情感强烈,气氛空虚和苦楚,心情悲凉枯寂,悬于希望与绝望之间[3]:200、209,部分篇章抑郁和悲观,但亦赋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其主人公不妥协地与命运抗争。《野草》意思晦涩[3]:198、113,深奥绵密而难懂,其中《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两篇最难解[2]:151、80,《墓碣文》、两篇《复仇》和《题辞》都文字凝练,言简意赅。《我的失恋》、《狗的驳诘》和《立论》三篇则比较通俗易懂,笔法滑稽和有所讽刺[6]:46、63。《立论》笔法带点戏谑,有黑色幽默的意味[3]:97。《野草》中也有作品比较平和,表现怜恤和慈爱,如《腊叶》[2]:129。书中最抒情性的篇章题材通常与家乡、青春和往事的回忆有关,如《风筝》、《雪》、《好的故事》[3]:201

Remove ads

手法与技巧

《野草》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如象征主义隐喻寓言。作者交替于实有与虚无、醒与梦、意识与潜意识两极的探索,赋予作品“现代性”[3]:205、215。《复仇》中不拥抱也不杀戮的形象,用了象征主义的笔触[10]:8。《影的告别》、《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死后》、两篇《复仇》、《过客》、《这样的战士》各篇都运用象征主义诗歌的暗示技巧[11]:25。《过客》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戏剧设置如时间背景为黄昏、人物的年龄、过客从东到西的旅程、不确定的目的地,以及人物间的对话,都强烈地透露象征意义[3]:75,象征性地表现作者不知道路“那一条好”的迷茫。《失掉的好地狱》以地狱象征中国社会,北京虽几度易主,却总是受军阀控制[2]:65、76。《颓败线的颤动》主题是自我牺牲与忘恩负义,象征鲁迅与青年交往的经历[6]:73。《野草》结合现代小说的手法,如性格刻画、对话、视觉变换等。《死火》运用诗人与死火的对话形式[5]:104、113。《野草》的现代主义文学面貌,见诸其中的恶梦与超现实主义的荒谬性[12]:377

《野草》展现超现实的世界,交织现实与幻想、生与死、人与鬼和人与兽,为作品描绘超现实的背景,形象古怪惊人,如死火、 魔鬼、意识尚存的死人、复活的腐尸等,具有不连贯与颠倒现实的噩梦式特质[3]:205、210。内容构思上很多是梦幻的,共有7篇开始于“我梦见”的描述。李214《野草》还运用乞丐、妓女、影子、腐尸之类的形象,使其人物变形,或夸张人物的异常行为,致使人物造型呈现表现主义的艺术效果。《过客》中超现实主义的描写,可见于过客总听见前方催促他前进的声音[3]:214、206、82。《死火》以梦中所见,展示超现实的世界[2]:72,冰谷中冻结的死火,是《野草》最奇特的形象之一。《死后》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幽默色彩,笔调喜剧式的,细节写实生动[3]:84、99。《颓败线的颤动》描写个人肉体的颤动波及全宇宙,也是超现实的手法[9]:58-59。语言方面,《野草》少数篇章如《失掉的好地狱》和《墓碣文》,借用源自文学经典或佛经的词汇,营造一种疏离效果[3]:208。《墓碣文》结合文言风格与现代白话,强调作品的幻觉梦境[5]:105。《失掉的好地狱》有沸油、剑树、刀山、牛首阿旁、曼陀罗等佛教用语[9]:332。鲁迅也自铸新词,如“无地”、“无物之阵”[5]:105、“殒颠”[9]:339

《野草》想像力恢宏[3]:199,以丰富多彩的意象来表现作者内心的冲突与苦闷[1]:130,形象化再现鲁迅两难的心理僵局,有效突显复杂主题与诗人的矛盾心理,效果震撼人心[3]:206-207。以“我梦见”为开头的一系列作品充满奇妙的意象,整体印象是朦胧的[13]:198。影子是《野草》的重要意象,象征鲁迅感受到的不明不暗、空虚与无望[3]:101-102。《这样的战士》将社会黑暗与持续战斗的鲁迅形象化,标举鲁迅独特的反抗精神[2]:99、104。《影的告别》中的影子代表着诗人的另一自我,《过客》中过客是鲁迅的自画像,都是自喻的手法[5]:112、115。艺术形象形体的渺小和谦卑,与精神的果敢与坚韧形成鲜明对照,如《秋夜》中小青虫是鲁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的体现[3]:16。《野草》部分篇章影像鲜明瑰丽[9]:2。《好的故事》笔致优美,写出作者的美梦和从中看到了希望,“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晒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并列的名词给予读者丰富的意象[2]:61。《野草》擅用拟人法,《秋夜》把枣树、夜空、月、星、野花草、落叶等景物拟人化,赋予枣树独立的人格[1]:141-142,“恶鸟”则赋予反抗和叛逆的含意[3]:14。《雪》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北方的雪”的形象更接近反抗者[2]:57

Remove ads

艺术源头

Thumb
影响《野草》创作的芥川龙之介

《野草》受外国思想与表现形式影响[14]:113。鲁迅可能通过日本翻译或摹仿之作,而熟识散文诗这一欧洲诗歌体裁[3]:217。《野草》选用散文诗这一形式,受芥川龙之介《我的散文诗》一书启发[15]:198。《秋夜》所用素材和芥川龙之介散文诗《槠树》相似,两篇中的树都具有如耸立战士一般的风格[15]:196。《过客》则启发自芥川龙之介短篇戏剧《往生画卷》,两篇内容相似,如《过客》中的过客与老翁,分别相当于《往生画卷》中的“五位入道”和年迈法师[15]:204、202夏目漱石散文诗集《梦十夜》有十篇假托梦的故事,《野草》中也有假托梦的七篇作品[16]:263,其形式与内容都近似于《梦十夜》。藤田梨那认为《过客》与夏目漱石《第七夜》有相似之处[17]:131-132。《复仇》前半部所写的拥抱与杀戮,受长谷川如是闲《血的奇论》一文的影响,而描写更加细致[1]:175-176

鲁迅接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文艺观,把一切文艺看作自己内心世界的象征性表现[1]:134,《野草》的创作从《苦闷的象征》得到方法上、理论上的根据[18]:273。《野草》试验厨川白村的文学理论,散文诗中悲凉、阴暗、贫乏和荒诞的时空背景,主人公褴褛的衣着和羸弱的体魄,惶惑、犹疑的心态,希望突破桎梏但终于无效的行为,压抑与悲怆的色调,古怪或惊骇的意象,皆与厨川白村的理论暗合[3]:55-56。厨川白村主张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受此启发[2]:146,《野草》运用象征主义写作[14]:103,把《苦闷的象征》所述“几乎是盲目地突进不止的生命力”形象化,形成《过客》中的主角[2]:66。厨川白村主张“作家深入,更深入地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深处,直至到达处在自我内容的底层之底层的苦闷”,影响了《野草》的写作,《影的告别》和《颓败线的颤动》都描写出内心深处的潜在意识。厨川白村主张,艺术作品表现出“梦的潜在内容”﹐影响了《野草》共有九篇记梦[3]:144-146。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傻子的形象,是以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的“傻瓜”为基础的[2]:106

《野草》继承了尼采超人的“渺茫”及其独特的写作风格[4]:73,跟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相似之处,在于《野草》表现了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斗争,以及鲁迅自我克服的心路历程。两书都采用独白、象征性的形象及难解的格言等[12]:379。《过客》里的过客、《这样的战士》中的战士,其形象刻划都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影响,《野草》所追求的就是尼采的“超人[2]:138。《墓碣文》的长蛇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恶梦中的蛇很相似。《秋夜》中象征鲁迅自己的枣树,亦与尼采《欢乐之学》中象征“超人”的树很相似[12]:379。《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有一个“影子”,可能是《影的告别》中“影”的灵感源泉或原型[12]:382。查拉图斯特拉和影子告别,为的是继续向光明的地方漫游,《野草》中的影子则是想和人告别,以便消失在黑暗里[4]:78。《过客》情节源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漫游者”、“紧急呼叫”两节[4]:83-84,过客像查拉图斯特拉一样,也在探寻出路。过客拒绝接受同情,表现出尼采式孤独战士的特点[12]:385-386。《过客》的对话结构可能来自查拉图斯特拉,过客和老翁的关系相当于查拉图斯特拉与先知的关系,而过客与小女孩的关系相当于查拉图斯特拉与隐士的关系[5]:108。《希望》一篇则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叛道者”一节的痕迹[4]:81

对《野草》有影响的还有裴多菲阿尔志跋绥夫夏尔·波特莱尔屠格涅夫[2]:138。《墓碣文》中“自啮其身,终以殒颠”的长蛇,有取自拜伦诗剧《曼弗列特》中“自坏”的曼弗列特[2]:81-82。《颓败线的颤动》题目来自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中主人公所见耶稣的一段[9]:342。孙玉石指出《野草》受到波特莱尔及屠格涅夫散文诗的影响[14]:113。波德莱尔《小散文诗》曾被厨川白村书所引用,或吸引了鲁迅。《野草》在情绪和文字方面和《小散文诗》有相似之处。《狗的驳诘》受《小散文诗》中《狗和香水瓶》一篇影响。《秋夜》也和波德莱尔《艺术家的忏悔》有互通之处[8]:11-12。《墓碣文》的意象与波特莱尔的诗《腐尸》相似。《腊叶》的表现手法到命意,也和波特莱尔小诗《鬼影之四·肖象》很相似[3]:166-179。《死后》回应了波特莱尔一篇有关路旁所见死尸的散文诗[10]:6。安敏轩(Nick Admussen)称《野草》为波德莱尔式的散文诗[8]:8普实克认为《野草》类似波特莱尔的散文[3]:167。而《墓碣文》扒开胸膛取出心脏的形象、《颓败线的颤动》里空中突然涌起波涛的形象,都受安特莱夫影响[2]:139

Remove ads

译本

1931年,《野草》由冯余声翻译成英文,但此英译稿在一二八上海战争中毁于战火[3]:3。《野草》有多个日语译本:鹿地亘(1937)、竹内好(1953)、高桥和巳(1967)、驹田信二(1978)、饭仓照平日语飯倉照平(1985)、片山智行日语片山智行(1991)[1]:376-377丸尾常喜日语丸尾常喜(1997)[7]:214。1971年,苏联出版了《野草》的俄文译本[3]:212。中国外文出版社翻译的有:英语(1974)、德语(1978)、韩语(1972)、世界语(1974)。在外国翻译出版的,有捷克语(1951)、法语(1975)、丹麦语(1976)译本[14]:112-113。2022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野草》与《朝花夕拾》英译本Wild Grass and Morning Blossoms Gathered at Dusk,由庄爱玲(Eileen J. Cheng)翻译[19]

Remove ads

评价

《野草》受公认为伟大的作品[3]:4。鲁迅自己评价《野草》说“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1]:113。1929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刊物《列宁青年》批判《野草》的悲观主义和失败主义[3]:215,认为它不能激发革命热情[5]:125成仿吾郭沫若冯乃超也谴责其虚无主义[3]:215冯雪峰认为《野草》在鲁迅著作中“并不那么重要”,“有虚无感的,悲观而绝望的”,充满个人主义的矛盾[2]:129-130。孙玉石批评两篇《复仇》“表现了过多的孤寂情绪,表现了对于群众麻木一面缺乏全面分析的倾向”[2]:41钱理群认为《野草》是鲁迅“最个性化,最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打开鲁迅之魂的钥匙[1]:112竹内好认为鲁迅作品中,艺术上最完美的是《野草》。片山智行日语片山智行认为《野草》“堪称鲁迅文学神髓”和“结晶”[2]:151、134、148尾上兼英认为《野草》是鲁迅文学的缩影和原型,“知《野草》者知鲁迅”[13]:197普实克认为《野草》是鲁迅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可与欧洲诗歌相比美[3]:4、217林毓生认为《野草》是探测鲁迅潜意识层次的最重要资料。李天明认为是鲁迅个人创作的精品,也是现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3]:6、2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