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钟 (编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鐘 (編輯)
Remove ads

金钟(?),本名冉茂华,湖南常德人,1980年移居香港,任香港政论杂志《开放杂志》和专门出版中国禁书开放出版社总编辑。[1]1986-88年与《明报》社长金庸笔战有关金庸“对的崇拜”以及金庸小说里的“明君”思想。

事实速览 金钟, 出生 ...

家世

父亲冉鹏(1906–1978)是中华民国经济部官员[2],1931年参加第一届国民政府高等文官考试获第三名[3],并有《仓皇辞庙:副主计长冉鹏日记(1949-1950)》出版[4]。金钟的长兄叫冉茂芹英语Yim Maukun台湾著名画家。外甥邓亦农,亦是画家。[5]

妻子Stacy Mosher(汉名毛雪萍)是美国人,是杨继绳墓碑》(讲述1958-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大饥荒)的英语翻译者。[6]密歇根州立大学英语本科(1976-1980),特拉华大学英语硕士(1980-81)。[7]

生平

早年曾任北京、昆明水利水电设计院技术员。中学数学教师。从事写作。1980年移居香港,1981年任《七十年代》杂志编辑,1985年任《争鸣》月刊执行编辑,1987年任《开放杂志》创刊总编辑,1994年任开放出版社总编辑,2000年任《开放网》主编。

开放杂志主编

金钟是《开放杂志》联合创办人(另一人为哈公),并自1987年创刊起担任主编。[8]由于哈公在创刊半年后逝世,《开放杂志》由他接手。[9]

1990年代后,开放出版社发展书籍出版业务。多次被中共软性统战,被中央统战部、侨会约吃饭。金钟不去大陆,既是不为,也是不能。1996年,他与司徒华李柱铭等人一同被列入中国禁止入境黑名单。他自言“禁书真正的读者都在大陆。过去大陆客来港,很多都会带两三本回去,这是平常的事。”[9]2015年末李波被失踪(铜锣湾书店股东及员工失踪事件)后,2015年12月叫停原定出版的余杰新作《习近平的噩梦》[9]。2016年2月,[1]移民美国。[9]

上海移民香港的作家胡志伟长期工作于《开放杂志》,写了专文鞭鞑金钟的新闻道德和处事不公。[10]

主编书籍

金钟汇整辑录前人的研究成果,编成三本书:《红朝宰相—— 周恩来人格解剖》(1998年初版,2012年再版)[11],《遇罗克,中国人权先驱》(2012)[12],《三十年备忘录》(2017初版[13],2018年修订版[14])。

另外,他身为开放出版社主编任内,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包括:李志绥反叛的御医:毛泽东私人医生李志绥和他未完成的回忆录》(1997)、张戎夫妇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2005)。

与《明报》金庸笔战

Thumb
文革时周恩来与李讷(毛、江青女儿)

争辩周恩来

1986年,金钟与《明报》社长、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笔战。1986年金钟发表《另一个周恩来》批判周恩来在文革时对毛泽东忠君,而“一个国家从一个灾难走向另一个灾难,它的总理却是一个圣人,我认为这是一个神话[15](注:见三年困难时期大饥荒和文革期间主要灾难列表);金庸在社评里反驳“周对愚忠”的看法,称赞周“顾全大局维系政权”。[8]

争辩邓小平、金庸与邓小平的关系

Thumb
1963年,邓小平与周恩来

1981年7月18日,金庸被邓小平人民大会堂接见后,[16]金庸创办的《明报》被指从此对中共软化。[17]1988年,金庸对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之后的选举制度提出双查方案[18][19]屡被批评太贴近中央意思,金钟在《解放杂志》1988年专文揭露金庸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触的历史,其中写道:[17]

查良镛(金庸的本名)常被人推崇为学贯中西,但实际上他是非常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有专业外语能力的报人(注:金庸曾自荐中国外交部被拒)却潜心于古代题材的武侠小说创作近二十年,他对的崇拜(注:周恩来邓小平),同士大夫传统的忠君情怀没有二致——忠君也是周恩来的政治特色,他对《明报》的治理并无多少西方企业精神可言。[...]

《明报》1960年代起对中共周恩来为代表的一派的支持,从未改变过,查氏(即金庸)把当作的传人而礼拜是合乎他的逻辑的,这应是明报即查氏倾中政策的深层原因。[17]


— 金钟

金庸2018年死后,金钟对他的回忆文章广为传播,[8]当中也详述了1980年代笔战的背景。

Remove ads

后人分析金庸与邓小平

《明报》前副总编辑、大律师吴霭仪博士在金庸逝世的2018年主讲一场纪念金庸座谈会,[20]她亦同意金庸有“明君”思想,并特指《鹿鼎记》的韦小宝有忠君勤王的情节,康熙又反传统地是书里唯一的英雄。[20]她亦指出:

尽管金庸在1975年补写《碧血剑》后记“袁崇焕评传”时表达了“袁崇焕崇祯的悲剧,明末中国亿万人民的悲剧,不会发生于一个具有真正民主制度的国家”的观点,[21]然而金庸在1980年代涉足政治后表露了他骨子里政治守旧和务实主义——尤其他认为民主政制造成不稳定而反对中国收回香港后推行民主政制;金庸在政治上的言行,就仿似向那些追随他小说中的理想英雄的读者坦承“我金庸其实是韦小宝”,[...]读者甚至“原以为金庸是乔峰,没想到你是岳不群”而失落。[20]


— 吴霭仪

Thumb
明报》社长金庸批评中国不去收回苏联侵占17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本图)和外西北,却要收回香港。有指这促成邓小平1981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金庸。1984年金庸成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兼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

文汇报》驻北京记者程翔在金庸逝世的2018年一场纪念金庸座谈会,[22]对金钟提到的邓小平与金庸的关系作了更多披露:

中英谈判香港前途时,金庸在《明报》质疑中国不去收回苏联侵占(17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外西北(注:见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列表),却要收回香港(1,1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当年外交部朋友跟我说,“金庸怎么老是给外交部出难题?外交部组织了清史学家与边疆问题学者研究[...],最终学者感觉难以反驳,只能找邓小平‘做金庸的工作’”。[22]
— 程翔

程翔亦指出金庸写武侠小说,乃源于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廖承志出点子指令当时任职《大公报》(中共机关报)记者的金庸在该报连载武侠小说推高其销量,达到了中共“文化统战,团结群众”政治目的。[23]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引用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