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银锯眶𬶟

鯻科鋸眶鯻屬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銀鋸眶鯻
Remove ads

银锯眶𬶟学名Bidyanus bidyanus、英语:Silver Perch),又称银鲈[2]澳洲银鲈[3],为鲈形目鲈亚目𬶟科的一种鱼类,是澳洲墨累—大令盆地底中层水域的特有种[4][5],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1]

事实速览 银锯眶𬶟,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外形

银锯眶𬶟体延长而侧扁,高度中等,头小、眼小,吻尖,背部褐色至深灰色,体侧为银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及尾鳍黑色,臀鳍白色,体长多为30-40公分,体重约1.5公斤,但亦有体长超过60公分、体重接近8公斤的纪录,是𬶟科体型最大的鱼类。[6][7]

分类

银锯眶𬶟于1832年由澳洲探险家汤玛斯·米谢尔英语Thomas Mitchell (explorer)探索巴望河英语Barwon River (New South Wales)时纪录发表,其学名来自当地原住民对这种鱼的称呼“Bidyan”[5]。银锯眶𬶟的英文俗名虽为“Silver Perch”,但其属于𬶟科,并非鲈属Perca)的成员。

生态

成鱼栖息在水流快速的溪流、水库及湖泊,成群活动,属杂食性,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蠕虫藻类等为食[4][8],会进行季性洄游,繁殖期为11月至隔年1月,成鱼于黄昏或夜间在接近表面的水域交配,雌鱼可一次产50万颗漂浮卵,卵在水流不明显时会沉入水中。水温摄氏26-27度时,其卵于24-36小时后孵化,不过其卵能孵化的温度范围较广,有记录显示在摄氏20度以下的低温仍可孵化,但所需时间较久[4]

过去认为银锯眶𬶟和澳洲东南部其他原生种鱼类一样相当长寿,此特征可以确保其成鱼在当地严峻的环境中,一生至少可以经历一次特别适合产卵的季节(通常是每10-20年发生一次、造成当地特别潮湿的强烈反厄尔尼诺现象[4][6][8],曾有27岁的个体被纪录[7]。不过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银锯眶𬶟族群中,只有少部分个体能存活超过7年,因此若连续几年的气候都不适合繁殖,其族群就会面临严重危机[9]

经济利用

Thumb
银锯眶𬶟,摄于澳洲堪培拉国家动物园和水族馆英语National Zoo & Aquarium

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在澳洲将银锯眶𬶟做为养殖鱼的农场逐渐增加[10]

保育

银锯眶𬶟于1970年代前广泛分布于墨累河达令河流域,然而之后由于不明的原因,野外的族群大量消失,目前仅墨累河的族群数量较多,虽然人工养殖的数量及范围增加,然其对于该物种的保育的成效并不佳。经研究其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水坝的兴建,导致鱼群无法进行洄游,又其鱼卵须沉淀在含氧量高的沉积物上,然水坝的调节水量功能,致使鱼卵因沉积物掩埋、缺氧而死亡[4][8]。另外,外来种鱼类(如鲤鱼)的入侵和传染疾病(如EHN病毒)亦为导致银锯眶𬶟数量减少的原因[11][12]。自2000年起,墨累河的许多坝堰建立了鱼道,使当地原生鱼类得以洄游,加上环境流量英语environmental flow的管理,使银锯眶𬶟的野外族群开始复苏[4]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