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含铜避孕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含銅避孕器
Remove ads

含铜避孕器(英语:copper intrauterine device,也称铜制子宫内避孕器、子宫内避孕圈(intrauterine coil)、铜圈(copper coil)或是非荷尔蒙型子宫内避孕器(non-hormonal IUD)),是一种长效可逆避孕方式英语Long-acting reversible contraceptives,也是目前最有效的避孕方法之一。[3][2]它也可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性行为后的5天内作为紧急避孕用途。[2]该装置置入子宫内,有效期可长达12年,具体取决于装置中的铜含量。[2][1]无论个体的年龄或先前是否曾怀孕,都可使用此装置进行避孕,且可在阴道分娩剖腹产或手术流产后立即置入。[4][5]当装置移除后,生育能力可迅速恢复。[1]

事实速览 含铜避孕器, 背景 ...

使用此类装置常见的副作用有经血过多经痛加剧。罕见的案例有避孕器可能会脱落或穿透子宫壁。[2][1]

含铜避孕器最初于20世纪初在德国开发,但在1970年代才于医学领域广泛使用。[1]此装置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6][7]

Remove ads

医疗用途

含铜避孕器是一种长效且可逆的避孕方式,也是目前最有效的避孕方法之一。[3][8]不同装置的框架类型和铜含量会影响其有效性。[9]

含铜避孕器一经置入便立即生效,移除或是置入位置不正时则无避孕作用。[10]置入含铜避孕器第一年的有效性(失败率0.8%)与输卵管结扎术(失败率0.5%)相当。[11][12][10]不同此类装置的失败率在使用一年后介于0.1%到2.2%之间。铜表面积为380平方毫米(mm²)的T形装置失败率最低。型号为TCu 380A (Paragard) 的装置一年失败率为0.8%,累积12年的失败率为2.2%。[9]铜表面积较小的模型在超过12年的使用中,有较高的失败率。型号为为TCu 220A的12年失败率为5.8%。型号为GyneFix的无框架装置每年失败率低于1%。[13]于2008年所进行,对现有T形铜制子宫内避孕器的回顾建议,TCu 380A和TCu 280S应作为铜制子宫内避孕器的首选,因为这两型号的失败率最低,且寿命最长。[9]而在全球。有效率较低的旧型子宫内避孕器模型均已停产。[14]

虽然监管机构对此类装置所批准最长使用期限仅为12年,但有些的可能有效期可长达20年。[15]

含铜避孕器不含激素,因此不会干扰使用者的月经周期时间,也不会阻止排卵。[3]

Remove ads

紧急避孕

含铜避孕器于1976年首次被发现可用于紧急避孕(EC)。[16]这种装置是最有效的紧急避孕方法,比口服激素紧急避孕药(包括美服培酮醋酸乌利司他左炔诺孕酮)更为有效。[17][已过时][18]且不受使用者体重影响。[10]使用含铜避孕器进行紧急避孕者的怀孕率为0.09%。它可用于无保护性行为后5天内进行的紧急避孕,在此5天内的效果不会降低。[19]使用此种避孕器进行紧急避孕的另一个优点是置入后可成为10-12年的避孕方法。[19]

移除与生育能力恢复

移除含铜避孕器应由合格的医护人员执行。研究显示在移除后,个体的生育能力会迅速恢复到之前水平。[20]

副作用与并发症

并发症

使用此避孕装置最常发生的并发症是装置脱落、子宫穿孔和感染。停止使用后出现的不孕和使用期间哺乳困难与装置无关。[10][20]

装置脱落率在第1年到第10年之间,可能会在2.2%到11.4%的使用者中发生。TCu 380A的脱落率可能低于其他型号,而无框架装置的脱落率与有框架的型号相似。[21][22]在产后立即或早期放置,或者流产后放置,会有较高的脱落可能。[23][24]当装置在胎盘娩出后不到10分钟内放置,或在剖腹产后插入时,脱落的可能性较小。[15]个体出现不寻常的阴道分泌物、痉挛或疼痛、经期之间出血英语Intermenstrual bleeding、性行为后点状出血、性交疼痛或装置线绳消失或延长,都可能是装置脱落的征兆。[20]装置脱落后立即失去避孕效果,与刻意移除的结果相似。一项研究估计若在脱落发生后重新插入装置,一年后约有3分之1的再次脱落风险。[25]磁振造影 (MRI) 可能会导致含铜避孕器器移位,因此建议在MRI之前及之后均需检查装置的位置。[26]

Thumb
阴道超声波检查英语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显示一个穿孔的含铜避孕器,在右侧呈现为一个高回音性(显示为亮)的线条,距离左侧的子宫3公分。该子宫内避孕器被一个低回音性(暗)的异物反应英语foreign body reaction肉芽肿包围。

装置穿透子宫壁通常发生在放置时,但也可能在使用期间自行发生。穿孔率的估计值从每1,000次置入有1.1次,到每3,000次置入有1次不等。[1][10]在进行母乳哺育的个体使用此装置的,穿孔的几率可能会略高。[27]

完全穿孔的含铜避孕器会导致发炎,通常需经手术移除。若装置周围与人体组织形成致密粘连。可通过子宫镜或手术的方式移除。[1][15]

当装置置入后,会在21天内带来短暂的骨盆腔发炎 (PID) 风险,但这几乎是在置入时,个体有未诊断出的淋病披衣菌感染的情况下发生。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低于1/100。超过此时段,使用含铜避孕器不会增加骨盆腔发炎的风险。[15][28][10][29][20]如果分娩没有绒毛羊膜炎等感染复杂因素,产后置入此装置并不会增加感染风险。[15]

Remove ads

副作用

使用含铜避孕器最常见的副作用是经血增加和经痛,两者通常在置入3-6个月后缓解。较不常见的是可能会发生经期之间出血,尤其是在使用最初的3-6个月内。[10][20][30]在不同的研究中对经血增加量有所不同,有的低至20%,或高至55%,但没有证据显示个体的铁蛋白血红素血细胞比容发生相应变化。[1][10]

经血过多和经痛通常可使用非类固醇抗发炎药 (NSAID,如萘普生布洛芬甲芬那酸) 治疗。[31][15]

避孕失效

Thumb
经阴道超声波检查显示含铜避孕器位于子宫内的最佳位置。

使用子宫内避孕器而发生子宫外孕的绝对风险,由于整体怀孕率大幅降低,会低于不避孕的。然而当使用此装置却发生怀孕时,出现子宫外孕的百分比更高,从3%到6%,增加2到6倍。此情况相当于含铜避孕器使用者每1,000人年发生0.2 - 0.4次子宫外孕的绝对发生率,相对的,未避孕人群中每1,000人年会发生3次子宫外孕。[32][10][1]

如果在使用子宫内避孕器的情况下让怀孕持续,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包括早产、绒毛羊膜炎和流产。如果把装置移除,这些风险会降低,特别是出血和流产的风险。前述的流产接近一般人群的水平,具体取决于研究的对象。[32][1][10]

含铜避孕器的总体失败率很低,主要取决于装置中的铜表面积。在连续使用12年后,TCu 380A装置的累积怀孕率为1.7%。[1]TCu 380A比MLCu375、MLCu350、TCu220和TCu200更有效。TCu 380S比TCu 380A更有效。[33]无框架装置的失败率与传统有框架的装置相似。[13]

Remove ads

禁忌症

含铜避孕器用于哺乳期和未曾怀孕过的女性中被认为是安全及有效。在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布的《避孕药具使用医疗资格标准(Medical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Contraceptive Use)》中,列有含铜避孕器的第3类禁忌症(风险通常大于益处)和第4类禁忌症(不可接受的健康风险)。第3类禁忌症有未经治疗的艾滋病、近期和反复暴露于淋病或披衣菌且未接受充分治疗、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卵巢癌。除怀孕和活动性生殖道感染(例如骨盆结核、性传染病子宫内膜炎)外,第4类禁忌症还包括恶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异常子宫出血、活动性子宫颈癌肝豆状核变性(威尔森氏症)和活动性子宫内膜癌。只要经过治疗,艾滋病感染本身并非禁忌症。 含铜避孕器与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之间并无已知的药物相互作用。[15][34][35]

装置描述

Thumb
三种不同类型的含铜避孕器。
Thumb
商品名称为Gynefix 200的无框架含铜避孕器。

类型

目前全球生产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含铜避孕器,但各国的供应情况有所不同。

作用机制

Thumb
一含铜避孕器放置于子宫内的图示。

含铜避孕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止受精。[10][20][36][37][38]装置上的铜会引起局部发炎反应,有杀精子作用,导致子宫内膜不适合受孕。[10][20][15][36]

进入子宫腔和子宫颈精子会被局部吞噬细胞消耗,并直接被铜离子和溶酶体内容物杀死。铜离子的存在会扰乱精子的运动能力,导致无法受精。[1]

铜可能会干扰胚胎植入(但非主要作用机制),[10][39]特别是在用于紧急避孕时。[40][41]如果发生胚胎植入,没证据显示铜会影响后续妊娠的发育或导致胚胎失败。[10][36]含铜避孕器因而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避孕装置,而非堕胎装置。[10][20]

使用情况

子宫内避孕器是使用最广泛的可逆避孕法。全球截至2020年有1.61亿人使用子宫内避孕器(包括不含激素以及含激素的)。截至2020年,子宫内避孕器在14个国家(主要位于中亚东亚)中是最受欢迎的避孕方法。[42]

截至2006年,欧洲的含铜避孕器的普及率从英国德国奥地利的5%以下到丹麦波罗的海国家的10%以上不等。[43]

历史

最早在20世纪初即有子宫内避孕器前身的相关报导。但它们与高发的生殖道感染,特别是淋病有关,因此没受广泛采用。[44]

完全包含在子宫内的子宫内避孕器,是由Richard Richter首度在1909年一份德国出版物中描述。[44]

德裔美国医学家恩斯特·格雷芬贝格于1929年发表一份关于丝线制成的子宫内避孕器(称为格雷芬贝格环英语Gräfenberg ring)的报告,最初附有一小段银线,以便在X光下显影,然后完全用银线包裹,之后改用含铜合金线。此装置在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广泛使用,而在美国和欧洲,由于人们认为存在感染、癌症和无效的风险,并不鼓励使用。[45][44]

日本医师大田典礼英语Tenrei Ōta于1934年开发一种格拉芬贝格环的变体,但受到当时执政者阻挠。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返子宫内避孕器的开发。到1950年代末,日本使用32种不同的框架形状装置,且经证明此类装置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并无关联(这曾是人们对子宫内金属具有发炎特性而产生的担忧)。大田典礼的装置在日本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46][44]

第一个塑胶装置由一曾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务,名为拉扎尔·马古利斯英语Lazar Margulies的军医开发,并于1959年首次试用。马古利斯在1962年对装置进行修改,增加串珠尾部。[47][48][44]

商品名为Lippes Loop的产品是一种稍小的塑胶材质装置,带有单丝尾部,于1962年推出,并比马古利斯装置更受欢迎。[49]

在1960年代和70年代,不锈钢线被引入作为铜镍锌合金的替代品,[44]随后因制造成本低廉而在中国受到广泛使用。因为其失败率很高(每年高达10%)中国政府在1993年禁止生产钢制子宫内避孕器。[14][50]

美国妇产科医师霍华德·塔图姆英语Howard Tatum 在1967年构思塑胶T形子宫内避孕器,[51]但因有高达约18%失败率而不实用。[44][52]不久后,智利医师海梅·齐珀英语Jaime Zipper发现镍银合金由于其铜含量有杀精子作用,而在前述塑胶T形装置上添加铜套,将失败率降低到约1%。[44][49][53]人们发现含有铜的装置可在不影响有效性的情况下制成更小的尺寸,而能减少疼痛和出血等副作用。[14]由于T形装置与子宫形状更相似,会有较低的脱落率。[54]

霍华德·塔图姆开发许多不同型号的含铜避孕器。他在型号为TCu 220 C的装置使用铜环而非铜丝,可防止金属损失过速而延长装置寿命。第二代铜T形子宫内避孕器也在1970年代推出。这些装置具有更高的铜表面积,并且首次持续达到超过99%的有效率。[14]塔图姆开发的最终型号TCu 380A于1984年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且是目前最受推荐的装置。[9][55]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