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镰嘴管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镰嘴管鸹(学名:Drepanis coccinea、夏威夷语:ʻIʻiwi),又称镰嘴管舌鸟、镰嘴管舌雀,是夏威夷的一种原生鸟类,呈鲜艳的红色,具有镰刀状的喙以取食花蜜,其羽毛为夏威夷传统羽毛斗篷的原料。镰嘴管鸹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近年来其族群数量可能正持续下降中[1]。
Remove ads
词源
镰嘴管鸹最早于1780年由德国自然历史学家格奥尔格·福斯特描述发表,当时被归入旋木雀属中,标本由曾跟随詹姆士·库克航行至夏威夷的巴托德·罗曼(Barthold Lohmann)采集,其种小名coccinea为拉丁文,意为“鲜红色”。后来德国鸟类学家路德维希·赖兴巴赫将本种改归入单型的Vestiaria属[2][3],属名为拉丁文,意为“服饰”,因本种的羽毛曾为夏威夷贵族用来装饰斗篷与头饰而得名;2015年,本种改归入Drepanis属[4],为该属唯一的现生物种,属名来自希腊文的drepanē,意为“镰刀”,因其喙的形状而得名。本种夏威夷语的名称ʻIʻiwi可能来自原始波利尼西亚语的kiwi,而kiwi一词在波利尼西亚中部意指太平洋杓鹬,在新西兰则意指奇异鸟[5]。
外形

镰嘴管鸹的成鸟体长约为15公分,为中型的管舌鸟[6],雄鸟体型稍大于雌鸟。头部与躯干呈鲜红色,翅膀与尾部为黑色;喙为镰刀状,呈鲑红色,形状与夏威夷半边莲植物等当地多种植物的花冠吻合,适于取食植物花蜜[7],1902年起,当地的夏威夷半边莲植物族群大幅下降,使镰嘴管鸹改以多形铁心木的花蜜为食[8]。
生态
镰嘴管鸹主要以花蜜为食,亦可取食小型节肢动物[9]。本种为留鸟,但寻找蜜源时可能会进行迁徙,亦有能力在不同岛屿间飞行;整年均可繁殖,不过繁殖季以二月至六月间较多[2],其婚配制度为单配偶制,惟繁殖季以外的时间雄鸟与雌鸟不会一起生活[6]。窝卵数一般为两颗卵,卵长约2公分、宽约1.5公分,呈白色且带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纹,卵一般于两周后孵化,幼鸟体色为橘黄色,羽色则为灰色,飞羽约于孵化后三周长成[2]。
分布
镰嘴管鸹出现在海拔300米至2900米的森林中,其中以海拔1300米至1900米处较为密集。虽过去在夏威夷各主要岛屿上皆有分布,但现在拉奈岛上的本种族群已消失,欧胡岛与摩洛凯岛也仅存极小的族群。1995年的统计显示本种的个体数大于35万,但近年数量可能持续下降中,其中考艾岛与夏威夷岛西部的族群尤甚,可能仅剩不到两成,只有茂宜岛顺风侧与夏威夷岛哈卡劳的族群数量较为稳定[1]。其数量下降的可能原因包括栖地破坏、外来种哺乳类(牛、猪、猫与鼠)的捕食以及暖化造成鸟类疟疾感染的比率上升等[1]。2004年本种被IUCN列为近危物种,2008年起改列为易危物种[1]。
文化

镰嘴管鸹在夏威夷民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地人的眼中是一种神圣的鸟类,其羽毛被用于制作斗篷、头饰与花环,为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捕鸟人(kia manu)会将面包树的树脂或腺果藤种子的黏液涂抹在指叶木属树木Cheirodendron trigynum的枝条上,并置于林中,当鸟类停栖于枝条上时便会被黏住而无法挣脱[10]。
镰嘴管鸹也出现在夏威夷的神话故事中。故事描述在很久以前,人们无法看到夏威夷的鸟类,只能听到它们歌声,唯有半神毛伊可以见到,并将这些鸟一一涂上红色、金色等鲜艳的颜色,有一日,一位来自另一座岛屿的神来拜访毛伊,与他互相自夸各自岛屿的美丽,毛伊便召集了所有鸟类,让它们高声鸣唱,并在访客震惊不已时让这些鸟显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第一次得以见到红色的镰嘴管鸹与白臀蜜鸟、金色的夏威夷吸蜜鸟与夏威夷监督吸蜜鸟等鸟类[10]。
夏威夷歌曲"Sweet Lei Mamo"中有一句歌词"The i'iwi bird, too, is a friend"(镰嘴管鸹也是朋友)提到镰嘴管鸹[11]。
Remove ads
图集
-
飞行中的镰嘴管鸹
-
镰嘴管鸹的幼鸟
-
哈卡劳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中的镰嘴管鸹
-
以镰嘴管鸹羽毛制成的艺术品,藏于夏威夷怀卢库的贝利之家博物馆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