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钩嘴圆尾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钩嘴圆尾鹱
Remove ads

钩嘴圆尾鹱(学名:Pseudobulweria rostrata),又名黑背白腹穴鸟,为鹱科一种中等大小、深棕色和白色的海鸟,分布于整个太平洋

事实速览 钩嘴圆尾鹱, 保护状况 ...

旧属圆尾鹱属[3],今属拟燕鹱属[2]。该物种包括两个亚种:P. r. rostrata 繁殖于西中部太平洋P. r. trouessarti 繁殖于热带和亚热带太平洋[1][4]钩嘴圆尾鹱属于鹱科,是拟燕鹱属(Pseudobulweria)属中研究最多的成员,该属包括三种极度濒危的物种。[5] 同样,钩嘴圆尾鹱在201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物种[1] 威胁包括引入的老鼠、野猫、猪、狗、镍矿开采和光污染。[6][7][1]

Remove ads

分类

1848年,皮尔塔希提收集并描述了该物种的第一个标本。1917年,钩嘴圆尾鹱被分为两个亚种:rostratatrouessarti,由于trouessarti的喙更为粗壮。[8] 两者不仅在生理上有差异,还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P. r. rostrata, 指名亚种繁殖于西中部太平洋,而P. r. trouessarti 繁殖于热带和亚热带太平洋。起初被归类为圆尾鹱属(Pterodroma),后来的基因研究显示该鸟类实际上属于拟燕鹱属(Pseudobulweria)属。此外,这项研究通过分析系统发育历史显示出黑圆尾鹱Pseudobulweria aterrima)和钩嘴圆尾鹱(Pseudobulweria aterrima)之间的物种区分。[9] 确实,该属包括钩嘴圆尾鹱、贝氏圆尾鹱Pseudobulweria becki)、斐济圆尾鹱(Pseudobulweria macgillivrayi)、黑圆尾鹱(Pseudobulweria aterrima)和现已灭绝的大圣赫勒拿岛海燕Pterodromarupinarum)。类似于基因分析前的黑圆尾鹱,由于缺乏研究标本,某些科学家目前认为贝氏圆尾鹱是钩嘴圆尾鹱的一个成员。[10]

Remove ads

描述

成年钩嘴圆尾鹱体重在315至506克之间[11],翼展平均为104.5厘米长[12],总长度在38至42厘米之间。[12] 该物种的特征是其楔形尾巴、长翅膀和脖子、小头、黑色、粗壮而球状的喙、深棕色眼睛以及深色的细长身体和白色的腹部。此外,成年个体大多是深棕色,头部较暗,臀部较浅。它们的翅膀下部有一条隐约可见的白线,飞羽颜色较淡。幼鸟的羽毛与成鸟相似,雌鸟通常体型较小。[6] 在远距离观察时,该物种可能很难与其他重叠分布的海燕区分。最大的区别通常在于钩嘴圆尾鹱较窄的翅膀,飞行时完全垂直于身体并且笔直,更像信天翁。而白腹圆尾鹱Pterodroma alba)是一种相似但较小的圆尾鹱,飞行时翅膀向前弯曲。在较近距离观察时,钩嘴圆尾鹱与白腹圆尾鹱的区别在于后者较大的喙、翅膀下部缺乏白线和较浅的尾巴。[13] 此外,有时会把大西洋圆尾鹱Pterodroma incerta)误认为钩嘴圆尾鹱,因为它们有相似的白色腹部。然而,大西洋海燕可以通过其棕色尾部下部、眼睛周围的黑色斑块和单一的翅膀下部区分。[6]

Remove ads

分布和栖地

尽管名为钩嘴圆尾鹱,但其分布于整个太平洋。如前所述,亚种在海洋的不同区域繁殖:

Thumb
见于黄金海岸东南部的本物种

其非繁殖区分布地包括澳大利亚关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然而,流浪个体已在中美洲亚洲大洋洲的各地被发现,如下所示。[1]

流浪个体曾在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南部领地危地马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台湾岛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瑙鲁夏威夷尼加拉瓜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萨摩亚托克劳汤加图瓦卢美国边远小岛瓦利斯和富图纳被发现。[1][3]

钩嘴圆尾鹱需要陆地和海洋系统,通常在浅水和海洋栖地以及灌木地森林栖地中发现。在海洋栖地方面,它们偏好水表温度高于25°C的水域。[6] 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影响它们在东太平洋水域的丰度。[15]

行为

繁殖

钩嘴圆尾鹱在筑巢时会在高海拔的山区或森林中产卵,这解释了它们在繁殖时偏好火山岛的行为。虽然钩嘴圆尾鹱全年繁殖,但产卵高峰期在3月至7月之间,大多数新生雏鸟在7月至9月之间开始飞行。[16] 一般来说,宽松的繁殖季节与3月至10月期间相关。[11]新喀里多尼亚P. r. trouessarti 在海拔高达500米的裂缝和洞穴中筑巢。在其他地区,该物种可能在高达1900米的高度筑巢。[16] 总体而言,有关拟燕鹱属(Pseudobulweria)的繁殖生物学资料稀缺,尚未收集到孵化或育雏的数据。[17]

饮食

钩嘴圆尾鹱的饮食几乎不为人知,虽然有一些观察到的进食记录存在。这些记录描述了鸟类在水面上捕获猎物而不是潜水。例如,它们被发现捕食海黾,并与其他海鸟领航鲸有进食关系。分析它们的胃内容物显示其消化了深海远洋鱼类头足类动物底栖远洋鱼类,如海洋斧头鱼(Sternoptychidae科)、黑刃蛇鲭Gempylus serpens),)和大西洋叉尾带鱼Lepidopus caudatus)。由于这些海燕不潜水,胃中出现深海鱼类表明其具有清道夫行为,或在夜间捕获垂直迁徙的物种。[18]

发声

飞行或在繁殖地时,P. r. rostrata 使用一系列长哨声进行复杂的叫声,结尾带有咕噜声。[11] 具体在美属萨摩亚P. r. rostrata 的叫声被描述为由7部分组成的地面叫声,飞行时发出浓缩版本。开头的"ti-ti"叫声是一系列的断奏音,在20种其他圆尾鹱中也有观察到。此外,当亚种在黑暗或雾中接近聚落时,研究人员认为其可能使用回声定位方法。[19] 另一方面,飞行时,P. r. trouessarti 发出上扬哨声,地面时通常发出由打嗝、哨声、呻吟、停顿和泛音组成的咩叫声。[20] 一般来说,叫声段落的许多变化被观察到,可能显示性别、情感和个体特征。[19]

保护

种群趋势

拟燕鹱属(Pseudobulweria) 是最濒危的海鸟属,斐济圆尾鹱贝氏圆尾鹱黑圆尾鹱均为极度濒危物种。[19] 确实,钩嘴圆尾鹱在201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物种。[1] 大多数种群趋势在斐济美属萨摩亚库克群岛中未知。然而,繁殖种群在马克萨斯群岛塔希提茉莉亚岛有减少趋势,分别为<500对、<1,000对和<数千对。[6] 总体而言,该物种估计有10,000至19,999个成熟个体,总个体数量为20,000至30,000个。根据海洋调查,1988-1990和1998-2000年间估算东热带太平洋个体数量减少了35%。[1]

威胁

P. r. rostrata 种群的威胁包括野猫Felis catus))和引入的老鼠Rattus spp.)。[1] 虽然需要控制掠食者,但山区道路的发展增加了掠食者对钩嘴圆尾鹱繁殖地的干扰。[16][21] 这包括自然掠食者沼泽鹞Circus approximans)。[16] 同样地,P. r. trouessarti亚种受到野猪Sus scrofa)、Canis familiaris))、镍矿开采的威胁。[6] 更具体地说,狗和猪被发现会把海燕从巢穴中挖出,而矿业会导致有害物质的摄入,降低繁殖成功率。此外,在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沿海光污染会导致幼鸟死亡。[7] 此外,钩嘴圆尾鹱与长尾水薙鸟Ardenna pacifica)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因为记录到激烈的洞穴竞争。[10]

保护行动

目前,KNS矿业公司计划减少在新喀里多尼亚科尼安博山脉的开采。在那里,Caledonienne鸟类学会(SCO)正在开展收集并释放因光污染而迷失的个体活动。由于种群趋势仍主要未知,普查和监测将继续,以进一步了解该物种的保护需求。[1]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