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长嘴半蹼鹬
鹬科半蹼鹬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长嘴半蹼鹬(学名:Limnodromus scolopaceus),也称长嘴鹬,是一种中等身型的涉禽。
2022年,为与其分类地位相符,“中国鸟类名录”10.0版将长嘴鹬的中文名修改为长嘴半蹼鹬。[2]
长嘴半蹼鹬是一种中型鹬鸻类,具有相对较长的喙,属于鹬科,即鹬属。在繁殖羽期,成鸟的特征为美丽的红褐色头部和下体,背部呈现较深的斑驳,只有在飞行时才能看到的大片白色上臀部。[3][4][5] 它们在各种淡水栖地中觅食,喙在水下进行“缝纫机”式的动作,并且以令人兴奋的求偶展示而闻名,雄鸟会在飞行中追逐雌鸟。[3] 这个属名Limnodromus来自古希腊语的limne,意为“沼泽”和dromos,意为“竞速者”。其特定名scolopaceus为新拉丁语的“鹬状”,源自拉丁语的scolopax, scolopacis,指的是鹬或田鹬。[6] 其英文名称来自易洛魁人,最早于1841年被记录。[7]
长嘴半蹼鹬的外观几乎与短嘴半蹼鹬相同,直到1950年才由Pitelka确认为单独的物种。[3] 在这两种鸟类之间,最好的区分特征是它们的飞行叫声,尤其是在冬季时,两种鸟类更加难以分辨。[5] 然而,这两个物种在生态上有所不同,从栖地和繁殖地开始。短嘴半蹼鹬偏好盐水,主要在阿拉斯加南部、育空地区,以及加拿大中部和海事省份繁殖,而长嘴半蹼鹬则偏好淡水,主要在阿拉斯加西部和北部到东西伯利亚繁殖,冬季迁徙至墨西哥等地。[3]
Remove ads
分类
长嘴半蹼鹬属于鸻形目,该目包括滨鸟、鸥和海雀。它是鹬科的一员,属于该科的鹬亚科,与鹬和田鹬同属一个亚科。其属名半蹼鹬属(Limnodromus)仅包括其他两个物种:短嘴半蹼鹬和半蹼鹬。[8][9][3]
长嘴半蹼鹬首次由托马斯·塞于1823年描述,当时的名称为Limnodromus scolopacea。[10] 长嘴和短嘴半蹼鹬的分类存在困难,部分原因是短嘴半蹼鹬的多样性。
在约100年的时间里,长嘴半蹼鹬和短嘴半蹼鹬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到1927年,由于观察到两个物种的鸟类表现相似,是与地理联系的相同物种,长嘴半蹼鹬被认为是短嘴半蹼鹬的亚种,即西部形态。[11] 直到弗兰克·皮特尔卡于1950年出版了他的专著后,这两种半蹼鹬再次被接受为两个不同的物种。[12][13]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这两个物种在基因上分化的时间估计超过四百万年。[14]
描述
长嘴半蹼鹬是中等大小、体态粗壮的滨鸟,喙的长度约为其头部的两倍。在所有羽毛形态中,长嘴半蹼鹬都具有白色的眉纹和深色的眼先带,并延续至眼后。其尾巴为黑白相间的条纹,黑色条纹的宽度几乎是白色的两倍,且有一个大的明显白色臀部,延伸至背部中部。
长嘴半蹼鹬的繁殖羽期约从五月持续至八月底或九月初。在繁殖羽期,成鸟的特征包括头顶的深色冠羽以及下方红褐色的颈部、胸部和腹部,胸部有黑色条纹,侧面有白色条纹,当羽毛新鲜时尤为明显。随着羽毛的老化,黑色条纹可能变少,使得胸部呈现深红色。冠羽和背部混合有棕色、黑色和黄褐色的标记。[15] 翅膀和背上部斑驳地分布着黑色、黄褐色和白色的标记,整体看起来呈深棕色。
在冬羽期,长嘴半蹼鹬在野外很难与短嘴半蹼鹬区分。在非繁殖羽期,成鸟的颜色暗淡灰色,上体和胸部较深,与较浅的白色腹部形成对比。胸部的灰色在接近下巴时逐渐变淡。[3][4][5]
长嘴半蹼鹬的幼鸟羽毛与成鸟的繁殖羽相似,但颜色较浅。幼鸟长嘴半蹼鹬可通过其三级飞羽的不同与短嘴半蹼鹬区分。长嘴半蹼鹬的这些羽毛为深灰色,边缘狭窄呈黄褐色,内部标记极为黯淡,几乎看不出来。幼鸟的上体为栗色边缘,而非黄褐色,并且其均匀的灰色胸部与浅红褐色的下腹部和胸部略有区分。
长嘴半蹼鹬的喙长度范围约在62 毫米到72 毫米之间,雄鸟的喙长通常较短,反映出其较小的体型。喙通常非常直且为黑色,接近基部时变为黄橄榄绿色,腿也是黄橄榄色。[3][4][5] 雌雄鸟几乎相同,但雌鸟通常较重,且拥有较长的翅膀和喙。[3]
测量数据:[4]
- 长度: 11.4英寸(29厘米)
- 重量: 3.1—4.6盎司(88—130克)
- 翼展: 18.5—19.3英寸(47—49厘米)
Remove ads
栖地与分布
在北美,长嘴半蹼鹬主要在阿拉斯加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繁殖,从胡珀湾到麦肯齐河西部,并向南延伸到布鲁克斯山脉的山麓。在这一范围内,长嘴半蹼鹬在筑巢时非常偏好湿润的草地或莎草的淡水草地,但有时也限于沼泽地,并在筑巢后迁移到湖泊、池塘或河口寻找食物。在东西伯利亚,它们从亚纳河下游到楚科奇半岛和阿纳德尔低地繁殖,并且在俄罗斯境内向西扩展,也常在白令海沿岸和西伯利亚东北部流入北极海的河流沿岸筑巢。[3][4]
在非繁殖季节,由于冬季羽毛形态与短嘴半蹼鹬相似,长嘴半蹼鹬的范围难以确定,特别是在两种鹬重叠的地区,大多数鸟类被识别为“半蹼鹬”。然而,在太平洋沿岸,它们的冬季栖地从英属哥伦比亚西南部到下加利福尼亚州的多个地点,也会内迁至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并向南延伸至墨西哥。在大西洋沿岸,它们的冬季栖地从北卡罗来纳州到佛罗里达州,并沿墨西哥湾海岸向西迁至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萨斯州。在冬季,这种鸟类可以在更多样化的栖地中发现,范围从泥滩、被淹没的湿地、湿草地和田地到各种湖泊和沼泽,偏好水深小于三英寸的地区。[3][4] 一般来说,与短嘴半蹼鹬相比,长嘴半蹼鹬似乎更喜欢淡水而非盐水,以及泥泞而非沙质的栖地。[3]
长嘴半蹼鹬的秋季迁徙时间比短嘴半蹼鹬晚,春季迁徙则较早。春季迁徙发生在二月到五月,鸟类沿着太平洋海岸和内陆向北迁徙。长嘴半蹼鹬也会迁徙经过大平原的西侧,大多数鸟类通过亚伯达省迁徙。[16]
秋季迁徙通常发生在七月到十月,成年的长嘴半蹼鹬在七月开始向南迁徙,而幼鸟则从九月到十月开始迁徙。从繁殖地,长嘴半蹼鹬将沿太平洋海岸、穿越加拿大草原,并向南通过大盆地或穿越安大略省向佛罗里达州迁徙。[17]
行为

长嘴半蹼鹬以特有的“缝纫机”动作在浅水中或湿泥地上扎戳或探取食物,通常将头部没入水中,并利用喙尖上的触觉感受器通过触觉定位猎物。[18] 在繁殖季节,长嘴半蹼鹬摄入大量摇蚊科幼虫及其他昆虫幼虫,有时也会摄入植物物质和种子。在迁徙期间和冬季栖地,长嘴半蹼鹬的食物种类更加广泛,从多毛类到昆虫幼虫,再到甲壳类和软体动物,无所不吃。[19] 此外,它们拥有夜视能力,已知会在迁徙期间夜间觅食。[20][21]
长嘴半蹼鹬的主要叫声通常在飞行时或在地面时发出,是一种高亢、尖锐的keek,有时会重复成加速的快速双音或三音系列。它们的第二种较少见的叫声是tu,通常重复1至8次。它们的歌声被描述为pee-witch-er,警告声则是一声爆炸性的KEEK.。长嘴半蹼鹬是更为多声的滨鸟,通常会在觅食群中发出keek或tu的叫声,这与通常在地面上沉默的短嘴半蹼鹬不同。[22][3][5]
雄性长嘴半蹼鹬会先向雌性唱歌来求偶,然后通过在飞行中追逐雌性来与其他雄性竞争,展示速度和灵活性的空中表演。交配后,它们会在距离地面15英尺的高空盘旋时歌唱,表达其领地。[3] 一旦交配成功,雄性和雌性长嘴半蹼鹬便形成配对关系。长嘴半蹼鹬在高草丛中的隆起块或山脊的槽中筑巢。巢穴是一个简单的地面凹陷,通常以草和树叶作为衬垫。[23]
长嘴半蹼鹬每年每窝产四颗卵,每季只产一窝。[来源请求] 在罕见情况下,长嘴半蹼鹬会产三颗卵。卵呈椭圆形至梨形,颜色范围从黄褐橄榄色到带有蓝绿色的青灰色。卵的基部大端附近有大量不均匀的棕色斑点,底层标记为深灰色。卵的孵化期约为二十天,由雌雄双方共同参与孵化。长嘴半蹼鹬的雏鸟属于早熟性,全身覆有绒毛,能在孵化后数小时内自行觅食。长嘴半蹼鹬的雄鸟负责照顾雏鸟,直到它们能够换羽为止。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