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长虹桥 (花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虹橋 (花蓮)
Remove ads

长虹桥为一座位于台湾花莲县丰滨乡、横跨秀姑峦溪的公路桥梁,隶属台11线(花东海岸公路),连接丰滨乡的静浦与港口两部落。

事实速览 长虹桥, 坐标 ...
Remove ads

沿革

1877年(光绪3年)清朝台湾镇总兵吴光亮即辟建“大港口-卑南”人行道路,其路线为大港口-纳纳社(樟原)-加走湾(长滨)-成广澳(成功)-都兰-堵南,1878年(光绪4年)竣工。日治时期依循此条道路修筑,于1930年(昭和5年)完成“台东—马太鞍道”[a]之台东至静浦段,后又完成静浦至猫公(丰滨)、猫公至马太鞍(今台11甲线,光丰公路)路段,因秀姑峦溪未架桥,公路班车仅行驶至静浦[2][3][4]

设计

第一代桥

1965年(民国54年)3月起,中华民国(台湾)政府开始办理“东部产业道路新辟工程”并新建3座桥梁[5][b][c],其中一段道路为花莲经水琏、丰滨、大港口、静浦的花莲海岸路(今台11线的一部分),在跨越秀姑峦溪之处新建第一代长虹桥。

Thumb
1968年6月通车的第一代长虹桥。

第一代桥1967年(民国56年)6月动工兴建,1968年(民国57年)5月完工,长120米、净宽7.5米,为台湾第一座悬臂延伸式预力混凝土桥,桥面铺设石子路[4][6] ,由远处看,犹如一道长虹跨越秀姑峦溪两岸而得名。

第一代桥新建经费新台币853万元(美援赠款612万元、台湾省政府款项241万元)[5],1968年(民国57年)6月28日下午1时举行通车典礼,由台湾省政府主席黄杰主持、中华民国副总统严家淦致辞、经济部长李国鼎、国防部长蒋经国、台湾省议会议长谢东闵、台湾省政府交通处处长陈声簧、建设厅厅长柯丁选、公路局局长林家枢、外交使节与地方各界首长等100~200多人参加[6][7][8]

第二代桥

1998年(民国87年)起,配合省道台11线拓宽,中华民国(台湾)交通部公路总局于第一代长虹桥下游侧(东侧)另建第二代长虹桥。

第二代桥2003年(民国92年)1月20日通车,主桥以单跨径中承式系索钢拱桥设计,长185米,宽21.7米,总重约5,000公吨,基脚至主梁高约14米,主梁至拱圈最高点约21米;北端引桥则为2跨简支钢钣梁桥,长度55米,宽度同为21.7米[9]

二代桥配合秀姑峦溪出海口游憩需求,桥面规划与快慢车道分隔之4米宽自行车专用道及两侧各2.5及1.5米宽人行步道,并设置八座半圆型观景台,供游客俯瞰桥下通过之泛舟小艇[9]

本桥桥名由台湾花莲县政府汇集各单位意见后,命名为新长虹桥,表达新旧传承之意。拱桥桥身颜色经专家学者及地方政府多次会议研商,采用橙红色涂装,突显新长虹桥之壮观及意象,为东海岸地标及花莲县著名观光景点[9]

周边相关

注释

资料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