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简称:长三丙,CZ-3C)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基础上抓总研制的三级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它与长征三号乙火箭相比,助推器数量减少为两个,并且取消了助推器尾翼,其余的结构与长征三号乙基本相同。长征三号丙为中国首个采用双激光惯组+卫星导航复合制导技术的运载火箭,提高了飞行器的入轨精度。此外,长征三号丙还采用了当时中国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提高了火箭飞行时的数据传输速度及传输量。该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现已正式投入国际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市场。
Remove ads
历史
长征三号丙火箭的研制工作是与长征三号乙同时开始进行的,并于1995年3月至5月与长征三号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合练。原计划长征三号丙火箭将用于发射鑫诺一号、马步海卫星以及那豪尔1B卫星,但由于1996年长征三号乙火箭首次发射时发生重大事故,为使该型号火箭尽快恢复发射而将上述三颗卫星改用长征三号乙发射[注 4],并暂停了长征三号丙的研制工作。从1998年开始继续进行研制工作,在此期间改进了设计方案,主要是在火箭一级加装两片尾翼,从而提高火箭的安全余量,2000年底完成试样研制工作。[1]
相关参数
长征三号丙运载标准型火箭全长54.838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三子级直径3.0米、整流罩的最大直径可达4米。火箭的一、二子级及助推器使用的推进剂是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三子级用的是液氢和液氧为推进剂,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8吨。长三丙标准型现已退役。
全箭由箭体结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滑行段推进剂管理与姿态控制系统、低温推进剂利用系统、分离系统以及辅助系统等组成。[2]
每枚助推器捆长15.326米,上部是装有液体四氧化二氮的氧化剂箱,下部是装有液体偏二甲肼的燃烧剂箱。两个助推器各配有一台推力为75吨的YF-25型发动机,喷管固定不摆。[2]
一子级长23.272米,上部是装有液体四氧化二氮的氧化剂箱,下部是装有液体偏二甲肼的燃烧剂箱。一子级装配有YF-21C型发动机,该发动机是由四台推力为75吨的液体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YF-20C发动机并联而成。每台YF-20C型发动机的喷口可以在伺服机构的带动下单向摆动以控制火箭飞行的姿态,最大的摆动角为10度。[2]
二子级长12.92米,上部是装有液体四氧化二氮的氧化剂箱,下部是装有液体偏二甲肼的燃烧剂箱。二子级装配有75吨推力的YF-22E型发动机(主发动机)和带四个小喷管、推力为4.8吨的游动发动机YF-23C。主发动机喷管固定不动,游动发动机喷管可作单向摆动,最大摆角60度,以控制箭体飞行姿态。[2]
三子级长12.375米,上部是装有液氢的燃烧剂箱,下部是装有液氧的氧化剂箱。三子级采用的是YF-75氢氧发动机,具有二次启动能力,由两独立的单管发动机并联而成,每台推力8吨,可在伺服机构的带动下双向摆动,最大综合摆角4度,控制三子级箭体飞行姿态。[2]
在火箭飞行穿过大气层这段过程中,火箭顶部的卫星整流罩保护卫星免受来自大气层的各种干扰。卫星整流罩为卫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长征三号丙火箭的卫星整流罩由端头帽、双锥段、圆柱段和倒锥段组成。端头帽由玻璃钢纤维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无线电透波性。双锥段和圆柱段是由金属蜂窝材料制成,倒锥段由化铣合金材料制成。如果需要,无线电透波窗口和操作窗口可以在柱段和双锥段上开口。长三丙火箭整流罩长9.561米,最大外直径4.0米,其静包络最大直径为3.65。[2]
长征三号丙火箭可以提供多种机械接口,但一般来说,提供标准的937B和1194机械接口。卫星的下端框与火箭的有效载荷支架的上端框对接,通过包带来锁紧。[2]
芯一级加长1.488米,助推器加长0.768米,推进剂质量提升近20吨。
改进二型运载火箭全长56.326米,使用4米直径4000F型整流罩,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高至3.9吨。
2014年10月24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首飞,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发射成功[3]。
改进三Z型运载火箭全长57.126米,使用4.2米直径4200Z型整流罩,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7吨,可配合远征一号上面级。
飞行时序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可以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在执行一个典型的GTO任务时,长三丙火箭的一、二子级首先将卫星和三子级的组合体送入一个圆形的停泊轨道,然后三子级进行600多秒的滑行段飞行,在组合体在火箭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进行再定向之后,三子级发动机再次点火将组合体送入目标GTO轨道,最后,三子级和卫星分离。
入轨参数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标准GTO参数及入轨精度如下:
发射记录
1
2
3
4
5
2008
2010
2015
2020
2025
- 成功
- 计划
- 部分失利
- 失利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此次发射是该新型火箭的首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5次飞行,使得长征系列火箭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63次发射成功,连续成功率为世界第一位[16]。
2016年11月22日23时24分,长三丙遥十三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天链一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第100次发射[注 5],2号工位第67次发射任务[注 5],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1次飞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第160次发射。
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长三丙遥十六火箭将北斗二号G8星(补网)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北斗二号工程的第四颗备份卫星。这次发射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的第200次发射,是长三丙的第17次发射。[17]
注释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