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髋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髋臼acetabulum)又称杯状窝[1][2][3](cotyloid cavity),是髋骨外侧面中部的杯状的关节窝,与股骨头相关节,属于下肢骨与下肢带连接的关节部位。

股骨头在髋臼处与骨盆相遇,形成髋关节[4][5]

结构

Thumb
鸟臀类恐龙的髋臼的示意图(三个骨头交会的中空部分)

髋骨耻骨坐骨,及髂骨三块骨骼愈合而成。其中坐骨占该结构的五分之二以上,它为髋臼提供了较低的边界和侧面的边界。髂骨形成上边界,提供的髋臼结构不到五分之二。 其余部分由耻骨在中线附近形成。 髋骨由突出的不规则边缘包围,该边缘在上方较厚且结实,用于髋臼唇(acetabular labrum)的附着,从而减少其开口并加深用于形成髋关节的表面。 在髋臼的下部是髋臼切迹(acetabular notch),其底部有连续圆形凹陷,即髋臼窝(acetabular fossa)。髋臼的其余部分由弯曲的,月牙形的表面形成,在此处与股骨头相连。在胸带中的对应部分是肩盂窝(glenoid fossa)[6]

在爬行动物和鸟类中,髋臼是很深的槽窝。恐龙总目的物种是由有孔的开放式髋臼定义的。这种髋臼是骨盆两侧形成的杯形开口,在这里,髂骨、坐骨和耻骨交会,而股骨头插入其中[7][8]。髋臼的方向和位置是导致恐龙以直立姿势行走、其腿直接位于身体下方的形态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相对少数的恐龙中存在无孔的髋臼,如部分甲龙科恐龙,它不是一个开口,而是类似在骨盆带两侧的较浅凹陷。

Remove ads

图集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