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坂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坂城(日语:阿坂城/あざかじょう Azakajō),又称白米城(日语:白米城/はくまいじょう Hakumaijō)或椎之木城(日语:椎之木城/しいのきじょう Shīnokijō),是伊势国一志郡阿坂(现三重县松阪市大阿坂町)曾经存在的一座山城。城池是伊势国司及后成为战国大名的北畠氏在伊势北部的重要据点[1][2]。在南北朝时,城池乃南朝北畠氏的势力范围,在称光天皇即位后北畠氏在城池举兵,并且与足利幕府军队交战,虽然最终战败,但是以米洗马的传说却流存至今。尽管,北畠氏在阿坂城战况失利,但最终成功与幕府和解而存续下来。进入战国时代后,织田氏家臣泷川一益曾经再三拒绝攻打阿坂城,而丰臣秀吉攻打城池期间亦曾经被箭射中,这是他生涯唯一一次在战事中受伤。1982年,城迹以阿坂城迹附高城迹枳城迹(日语:阿坂城跡 附 高城跡 枳城跡/あざかじょうあと つけたり たかんじょうあと からたちじょうあと Azakajōato Tsuketari Takanjōato Karatachijōato)之名获指定为日本国史迹[3]。
Remove ads
概要
城池在《满济准后日记》中写作浅香城,而在《南方纪传》中则写作阿射贺城[2]。城池建于大阿坂町的西边高约312米的山上[2],面积约为东西180米乘以南北330米[4]。城池的东边可以看到伊势湾、伊势志摩国立公园和三河的山群[5],西边则可以看到室生赤目青山国定公园的山群[6]。
城迹分为南郭和北郭,南郭称为白米城,北郭则称作椎之木城[2]。筑城主是北畠亲房[7]或北畠满雅。城池曾经以难以攻下的城池之名以闻名,后来由奉织田信长之命的木下藤吉郎(其后的丰臣秀吉)拿下[6]。
城郭构造
城迹大致分为南郭和北郭,南郭的范围是东西25米乘以南北30米,高12米的台状地,北郭则是70米乘以70米的[注 1]台状地,两郭相距约250米[8]。城池的南郭称作白米城,北郭称为椎之木城[2]。
椎之木城的规模较大而且较新,由护城河和土垒等组成,由于结构复杂,因此椎之木城可能是城池的主郭[9]。椎之木城以两个狭长的台状地为中心,建造护城河来包围台状地之间和两侧[10],其中北面的西下斜面处建有两处竖堀[10]。相对于椎之木城,白米城处于的位置较高,能够看到松阪市内[10]。白米城的台状地是45米乘以60米的梯形基座,上方则是20米乘以35米的平面圆椭形,四角均有小型的台状地[10]。
白米城的东、北和西三个方位的护城河沿山脊兴建,并且建有小型的台状地,北方和西方的山脊则设有两条护城河,在桝形山的山顶上则建有护城河、空堀和狼烟台[8]。
城池附近有高城和枳城等支城[1],其中高城是由北畠氏家臣大宫氏建造[9],建有虎口,属典型的日本战国时代风格建构[10]。枳城则具备日本南北朝时代的特色[11]。
Remove ads
历史

建武2年(1335年),北畠亲房与其子北畠显家、北畠显信和北畠显能进驻伊势国南部后,建造了阿坂城等数处城池[7]。阿坂城首次在史料上出现是在文和元年或正平7年10月23日[1](1352年11月30日)的《鹫见加加丸军忠状》中,该文书在描述北朝军的土岐赖康援助鹫见氏的段落中提及了阿坂城[2]。
其后应永22年(1415年)春天,北畠满雅不满称光天皇违犯明德和约中定下的两统迭立而即位为由[12],在阿坂城举兵[2][12]。满雅获得原本南朝势力下的大和、纪伊和河内的武士支持,而幕府方面则以一色义贯为总大将[12],联同土岐氏和京极氏应战,导致北畠军处于守城的形势[2],期间幕府军将阿坂城包围,并且截断城内的水源[12],导致北畠军陷入困境[1],而实际上城内的水源亦因而所净无几[11],尽管如此北畠军为了向幕府军营造城内水源仍然相当丰富的假象,便把以白米当成水来清洁马匹,从以欺骗幕府军[1][8]。因此,在远处的幕府军无法分辨出洗马的其实是米而非水,误以为城池仍然水源充足,便随即放弃断水的作战,并且解除对阿坂城的包围[12][11]。最终,虽然城池被攻下,但是满雅通过中间人的协助,成功与幕府和解[12],这也是别称白米城的由来[1][2]。白米城传说记载于《樱云记》中[11],该书写成于江户时代前期,虽然包含以军记物形式写成的部分,但是同时也有真伪难辨的地方[11]。按《满济准后日记》记载,城池在应永22年5月15日(1415年6月21日)被攻陷[9]。其后的文明10年(1478年),在北畠材亲的协助下,于建有阿坂城的桝形山的山麓处建成了作为菩提寺的净眼寺[9][10]。从此,北畠氏便以净眼寺作为居所,战斗时才移师阿坂城,从而建构出根小屋式山城的形态[9]。
白米城传说后,再未有城池的纪录,直至永禄8年(1565年)和天正8年(1580年),城池的名字才重现于史料[2]。当时的城主由大宫入道含忍斋担任[2][8]。永禄10年(1567年),由于织田氏家臣泷川一益再三拒绝织田信长命其攻击城池的要求,自此便以牢不可破的城池而闻名[6]。其后的永禄12年8月(1569年9月),信长军包围阿坂城,虽然曾经劝含忍斋投降,但是未获回应,后来通过木下藤吉郎(其后的丰臣秀吉)的计策才令到其开城投降[6],然后城池成为废城[1][11]。期间,北畠军的大宫大之丞吉行向木下藤吉郎放箭,导致藤吉郎的左边腋下和左脚均受伤,也是秀吉生涯中唯一一次在战事中负伤[6][11][13]。进攻阿坂城是作为大河内城之战而发动的前哨战[14],同时亦是信长给予当时尚未建立军功的秀吉的一次机会[13]。
1982年4月7日,城迹获日本指定为国的史迹[3]。
现状
城迹现在只剩余平坦的城郭遗迹,昔日的形态已经变得模糊[6]。护城河和土垒仍然存在,在南郭则竖立了标志为阿坂城遗址的石碑[11]。在城迹成为日本国指定史迹之前的一年开始,当地大阿坂町民开始定期除草,并且整顿城迹[11]。
在JR东海纪势本线、名松线、近铁山田线松阪站下车,转乘三重交通路线巴士48号系统嬉野一志町方向巴士,于岩仓口巴士站下车,然后徒步15分钟,便会到达前往城迹的登山口[7],从登山口至城迹的山路,需要步行大约40分钟[6],慢行的话则大约花费一小时才能到达[11]。
由于从城迹远望的景色不俗,在春天的时候有不少人为此登山[5],也有顺道在附近的瑞岩寺、横泷寺和不动瀑布等地方散步的登山人士[6]。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