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双臼椎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双臼椎龙属(学名:Polycotylus)是种已经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属于蛇颈龙亚目双臼椎龙科[1]。双臼椎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北美洲、俄罗斯、澳洲海洋[2]。有一个双臼椎龙的成年个体化石,其体内保存一个大型胎儿化石,这显示双臼椎龙是卵胎生动物,此繁衍模式在爬行类中相当独特。
模式种是宽鳍双臼椎龙(P.latippinis),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在1869年命名,除此之外还有11个已命名种。属名意为“多凹处的脊椎”,意指其脊椎形状。
Remove ads
发现历史


在19世纪中期,正模标本被发现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尼欧伯若拉组(Niobrara Formation)地层。根据爱德华·德林克·科普的最初研究,这些化石过于破碎,只占原始个体的小部分。在1906年,堪萨斯州发现更完整的身体化石。在1949年,阿拉巴马州的穆尔斯维尔白垩组(Mooreville Chalk Formation)地层出土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骼化石,但直到2002年,这个接近完整化石才被详细研究。
体征
双臼椎龙是种大型海生爬行动物,身长被估计约5米长,具有短尾部、大型鳍状肢、宽广的身体。如同其他双臼椎龙科,双臼椎龙的头部长、颈部短,外形介于短颈部的上龙类、长颈部的蛇颈龙类之间[3]。与其他双臼椎龙科相比,双臼椎龙的颈椎数量较多,这代表它们的演化位置可能较接近长颈部的蛇颈龙类祖先,因此双臼椎龙被认为是种原始双臼椎龙科动物。此外,双臼椎龙的肱骨也具有较原始特征。双臼椎龙的辨识特征包含:骨盆的长坐骨、牙齿厚、上腭的蝶状骨狭窄、头颅骨顶部有低矮矢状脊[4]。
繁衍
宽鳍双臼椎龙的一个成年个体标本(编号LACM 129639),被发现体内有一个胎儿化石。这个标本是在1980年代被发现于堪萨斯州,长期保存于洛杉矶郡自然史博物馆,直到2011年才被正式研究。这个胎儿化石的长度,相当于母体身长的40%。蛇颈龙类的近亲幻龙类,也有被发现体内有胎儿的化石,但胎儿发展较完整;与这个幻龙类化石相比,编号LACM 129639的体内胎儿发展状况,大约只达三分之二[5]。这个化石显示双臼椎龙是卵胎生动物,而非卵生动物。
长期以来,许多古生物学家推论大部分蛇颈龙类的繁衍方式应为卵胎生,直接在水中生产,因为它们无法返回海岸产卵,如同现代海龟。蛇颈龙类的身体结构已经相当适应海洋生活,如果它们是卵生动物,将很难在海岸移动。鱼龙类、幻龙类等海生爬行动物,已发现卵胎生的化石证据;编号LACM 129639的体内胎儿化石,证实蛇颈龙类也是卵胎生动物。双臼椎龙与其他蛇颈龙类的繁殖模式,被推论属于R/K选择理论的K选择模式,每个亲代产出数量有限的后代,亲代养育后代,直到后代成长至可独自生活。研究人员根据这个卵胎生化石,推论蛇颈龙类的生存、社群模式,较类似现代海豚,而非其他爬行动物[6]。现代哺乳动物、少数蜥蜴也属于K选择模式,但大部分爬行动物不属于这种模式[7]。
分类
双臼椎龙的颈部短,不同于长颈部的蛇颈龙亚目,例如:蛇颈龙、薄板龙。因此,双臼椎龙早期被归类于上龙亚目,上龙类是蛇颈龙类的同时代近亲,颈部短、头部大,例如滑齿龙、泥泳龙。其他双臼椎龙科也有类似的外表,颈部短、头部大、以及不同于蛇颈龙类的身体比例[4]。

最近20年,种系发生学兴起,双臼椎龙科属于上龙亚目的传统分类法,开始遭到质疑。在1997年,有研究人员提出双臼椎龙科是蛇颈龙亚目薄板龙科的近亲。在2001年,其他研究人员提出双臼椎龙是侏罗纪浅隐龙的近亲,它们应该是浅隐龙超科的进阶型物种。以下演化树来自于2004年的双臼椎龙科研究[4]:
蛇颈龙亚目 |
| ||||||||||||||||||||||||||||||||||||||||||||||||
在2007年的一个双臼椎龙科研究,提出双臼椎龙的最近亲是新发现的始双臼椎龙,并建立双臼椎龙亚科(Polycotylinae)。以下为同研究的演化树[8]:
蛇颈龙亚目 |
|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