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非常与正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常与正常
Remove ads

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金大陆著,内容是上海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生活史。2011年出版。

事实速览 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 作者 ...

内容

1966-1976年十年间上海总人口共降低86.85万人,主因是上山下乡。同时上海总户数共增多36.33万户(第一章)。十年间上海结婚登记数为279365对,1967-1969年结婚登记数为91958对,恋爱和结婚仍在正常进行,而离婚总数只有6489对,因当年社会对“离婚”持强烈负面评价(第二章)。1969年后上海的计划生育工作重新启动,成效显著(第三章)。另有叙述大串连时上海红卫兵外出和上海接待外省红卫兵(第五章至第八章)。十年间上海报刊每年批判“奇装异服”,但效果不显(第九章)。

文革中上海粮食蔬菜生产基本是丰收的(第十章、第十一章)。文革中后期,多年积累的渔业资源危机爆发,上海水产品依赖外地供应(第十三章)。和集体记忆不同,文革时期猪肉在上海不限量供应,不用肉票(第十二章)。1969年起开始“深挖洞”,修建了大量质量粗糙的人防工程。1972年后开始将其转做仓库、病房、办公室、地下餐厅(第十八章)。1970年起,上海开始野营拉练,被中学生“演绎成了一场青春的游戏”(第十九章)。

作者接受采访时指出,文革时期上海有流氓阿飞现象,后来更出现了地下卖淫,“电影院门口有一阵查女孩裙子里穿不穿内裤”。[1]

Remove ads

评论

  • 作者:“‘文革’运动使社会局势和状态处于‘非常’之中,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得进行,以至在总的‘非常’态中,实际上还包含着‘顺应之中的正常’和‘应对之中的正常’。在正常、非常的交错中,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灵魂的扭曲和变化。”[2][3]
  • 程兆奇作序,认为“本书是金大陆研究文革的第一本专书,对大陆涉猎的上海文革的广泛方面而言只是一个局部。”未来更让人期待的是作者与金光耀合编的上海文革史料汇编。[4]
  • 本书责任编辑于然:“从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详尽地描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市人口状况、红卫兵串联、破四旧、计划生育、婚姻状况、蔬菜生产和供应、粮食供应、水产品供应、群众报刊、毛泽东塑像、深挖洞等各方面的内容和发展情况,为读者提供了一幅这一特定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景画面。”“全书内容详细、准确,观点正确,在细致的传叙中,还有一些中肯的分析和评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5]
  • 吕迅:“该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旁征博引、史料丰富。除了档案、方志、报刊、传单、日记等文献以外,作者还利用了大量口述采访,为‘重建’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坚实的资料基础,可以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人,以及当时社会的生动剪影。”“如果说这套书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文革’时期上海和其他地区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展开。”[6]
  •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以一种很少见的研究视角,让人们看到上海普通人的生活在十年文革中如何艰难运转”。[1]
  • 金光耀:“选定‘非常’与‘正常’这两个对立而又紧密相连的视角,来审视‘文革’时期的上海社会生活,为更好地了解‘文革’这一特殊时期,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7]
  • 《社会科学论坛》编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切入,扩展了‘文革’研究的新领域。”[8]
  • 江文君:“通过书中对革命的语言修辞下民众生活基本面的描绘,表明了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意识形态的运动,在其非理性的外表之下,它还深刻反映了一种特殊的现代化类型。”千百万上海市民卷入运动,“相信通过荡涤灵魂的冲突对中国社会进行再加工,将使之成为一个更新的、觉醒的、从过去的镣铐中解放出来的公民集合体。”自五四运动以来,这一“理想主义狂热每隔几代人就会喷涌一次。”使现代中国“周期性地以革命而非变革来重塑自己。”[9]
  • 顾文豪:本书“提醒我们即便千人一律的‘文革’时代,社会生活自有其一定之规,政治容或搅扰并更动了既定的社会秩序,但并无可能全盘更张。”[10]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