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面天原指树蛙
两栖动物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面天原指树蛙(学名:Kurixalus idiootocus,旧称陆卵跳树蛙),为台湾特有的树蛙科原指树蛙属物种,栖息于台湾中低海拔山区潮湿的灌木丛或草原。模式产地位于现今台北市北投区面天山上的三圣宫步道,中文名“面天原指树蛙”与英文名“Temple tree frog”均由此而来[4]。
Remove ads
外部形态
面天原指树蛙是一种小型树蛙,公蛙体长约为2至3厘米,雌蛙略大于雄蛙,体长约为4至5厘米。
头部宽阔,有三角形尖嘴。背部有一个X型的深棕色斑。
皮肤呈颗粒状,腹部为白色,散布一些灰黑色斑点。
前肢上臂及手部外侧散布一些白色颗粒性突出,有黑色横带。指间有微蹼,趾端有吸盘,内掌突不特别明显。
后肢细长,有黑色横带。小腿及足部外侧散布一排白色锯齿般的颗粒性突起,以小腿和足部相接的关节处的白点特别大。趾间蹼及趾端吸盘发达,无外跖突。
分布与栖地
面天原指树蛙广泛分布于台湾西部中低海拔山区以及分布于东部南界为宜兰南部中低海拔区域。
常见于积水的水池,稻田,潮湿的草地或灌木丛地区。
生活史
面天原指树蛙的繁殖季节从2月持续至9月。雄蛙聚集在地面或低灌木丛中的合适位置,发出鸣声吸引雌蛙,且雄蛙彼此间会有攻击行为。
鸣叫声由一系列持续数秒的颤音组成,鸣叫方式声为逼逼逼连续叫几声停止后接续鸣叫。
雄蛙和雌蛙配对抱接后,会将附近的土壤从中心向外踢成一个空心圆状,产下卵块后,会将巢位周围的土壤和卵块由后肢混和成潮湿的土壤卵块混合体,提供卵块掩护以及保持一些水分。
除此之外卵块也有可能被产于地下凹陷处,石头下,裂缝或洞中,有时以枯叶覆盖。
卵块内约含有约100到300颗卵,卵有两层果冻状外层,外层坚韧且不具粘性,每颗卵粒皆为白色,有点类似粉圆冰。[5]
卵块内的胚胎会随着土壤或是底物的湿度调整其变成蝌蚪的速度,等到大雨过后,成熟的蝌蚪会从卵块破卵而出,尔后随着雨水到达有水池的地方继续变态成成蛙。
蝌蚪呈深褐色,身体有黑色斑点,为草食性。
分类
其种加词由古希腊文的 [[[wiktionary:ἴδιος#Ancient_Greek|ἴδιος]]] 错误:{{Lang}}:无法辨识代码 gre(帮助)(ídios,意为特别的、奇怪的)与 [[[:wiktionary:el:ᾠοτόκος#Αρχαία_ελληνικά_(grc)|ᾠοτόκος]]] 错误:{{Lang}}:无法辨识代码 gre(帮助)(ōiotókos,意为卵生的)组成,形容其特殊的产卵行为[4]。
保育现况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