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顾维钧摄政内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顾维钧摄政内阁是顾维钧临时摄政内阁改组后成立的摄政内阁,成立于民国16年(1927年)1月12日,结束于同年6月16日。因其摄行大总统职权,故为摄政内阁。[1]:296-300本内阁的法源是《中华民国宪法》。

简介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后,随着奉系张作霖的军队不断从中国东北开入山海关内,华北逐渐受到奉系的控制。因此改组顾维钧临时摄政内阁以反映军事力量的变化就显得有必要。1927年1月12日,新的摄政内阁顾维钧摄政内阁成立。它和前两届正式内阁一样,也是摄政内阁。原内阁中有几位直系吴佩孚的附庸被忠于张作霖的人接替。因吴佩孚强烈反对张作霖方面的潘复继续任财政总长,乃改让潘复接替保定系的张志潭任交通总长,这是在张作霖的要求下由顾维钧任命的。由于吴佩孚和张作霖都反对对方提出的财政总长人选,经罗文干支持,顾维钧任命好友汤尔和接任财政总长。奉系的夏仁虎继续任财政次长。顾维钧还任命胡惟德为内务总长,以便控制警察从而保证安全和获取情报。[1]:296-300
在新内阁中,顾维钧自任“署理”国务总理,这既非“实授”也非“代理”,顾维钧为这一用词而颇费心机。由于这届内阁是摄政内阁,行使大总统职权,所以由顾维钧自己任命自己的职务。本来他可以“实授”自己为国务总理。梁士诒也建议他“实授”。但他认为时局不定,所以最好避免“实授”,只任“署理”国务总理,和上一届内阁顾维钧临时摄政内阁时自己的“代理”国务总理相衔接。“署理”本来是用以指授衔的首脑不在,次者可“代拆代行”;“代理”是暂时代替,即顾维钧在1月12日之前的顾维钧临时摄政内阁时的地位。“署理”还表示他是该部门唯一主事者,享有全权,这常用于年轻者接替年长者的时候,表示年轻者还不能把他上司工作承担起来,以示对引退的年长者的尊敬与照顾;一般情况下“署理”三个月即“实授”。顾维钧的情况其实和“署理”的通常用法完全不符,这只是他用来避免“实授”这一名义的文字游戏。本届内阁仍是一届正式内阁。[1]:296-300
张作霖和幕僚潘复、梁士诒、郑谦、杨宇霆等商议后认为,解决时局困难的最好方法是成立以张作霖为首的军政府,以摆脱宪法限制。此前国会已在1926年被中止。由于如果张作霖想当大总统就需要国会主持选举,而目前已无国会,所以选举无法进行,况且担任大总统需要受宪法和法律对大总统职权的限制,所以张作霖及幕僚才认为不如成立军政府好。[1]:296-300
顾维钧得知将成立军政府的消息后,拒绝了在新政府中任职的邀请。[1]:296-3001927年6月16日,孙传芳、张宗昌、吴俊陞、张作相等人拥张作霖为陆海军大元帅,另组军政府;国务总理顾维钧同日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全体总辞职,请胡惟德兼代国务总理。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公布军政府组织令,成立军政府,以潘复组军政府内阁。[2]1927年6月20日,潘复内阁正式组成。[2][3]:221-222
虽然顾维钧已感到时局不定,甚至想出“署理”的名义来避锋芒,但最终仍为这段国务总理生涯而遭难。1928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南京国民政府遂在1928年7月9日发布通缉令通缉北洋政府军政要员,其中就有顾维钧。原因是他在北洋政府末期多次在内阁任要职,特别是在1927年上半年,北伐军击败吴佩孚进入长江中下游时,他仍任国务总理出面组阁。顾维钧不但本人遭通缉,他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的住宅也被南京国民政府没收。[4]
Remove ads
内阁成员
内阁成员如下(附国务院秘书长):[3]:31-32[3]:63-64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