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方诗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方诗集》,台湾日治时期汉文通俗文艺杂志, 刊物发行近十年,但以连续期号发行,是为1937年报刊“禁用汉文”时期少见的汉文综合文艺杂志。[1]其前身为《风月》,后又更名为《风月报》、《南方》、《南方诗集》等。2001年南天出版社有全文复刻。[2]
简介
编辑群主要为传统文人,其后随着刊物革新与编辑目的改变,编辑、作者、读者含纳汉文社群各世代,内容从汉诗、传统汉文、中国话文创作的新文学尽皆包含。[3]其编辑群及编辑风格的演变如下:
- 《风月》时期:台北大稻埕传统文人组织“风月俱乐部”,每月逢三、六、九发行《风月》,与《台日》汉文栏、《台湾诗报》成员重叠。为传统文人系统,内容除汉诗外,多为传统汉文、艺妲风月写真等内容。
- 《风月报》时期:为1937年报刊汉文栏废止后台湾唯一发行的汉文刊物。初期编辑与《风月》相仿,至1937年10月徐坤泉接任主编后,杂志风格朝新文学、通俗文学靠拢,但同时保存了汉诗栏位。后吴漫沙承继编辑风格。
- 《南方》时期:1941年顺应日本国策改名,刊物弥漫汉文报国与中国白话文学习热潮,朝国家意识型态倾斜。并爆发最后一次新旧文学论战,杂志成为文艺观念的决战场[3]。[1]
此刊物汉文在1937年未遭废刊,除因通俗文学取向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刊物积极配合国策,成为民间协力“官方同文主义”的生产者。统治者一方面藉废除报刊汉文栏,使台湾知识分子在公共论坛的言论消音;另方面借由允许《风月报》、《南方》的发行,独占台湾汉文阅读人口,既疏导了部分的汉文阅读人口阅读需求压力,更能积极的管制汉文社群的公共言论,使其朝协力国策倾斜。[4][5]
Remove ads
各期发行规格
《风月》系列刊物发行近十年,过程中历经四次刊物更名及版面规格调整,详如下述:
- 《风月》
- 发行期别:第1至第44期
- 发行时间:1935年5月9日-1936年2月8日
- 规格与页数:B4,4页
- 发行人及发行所:林钦赐/风月俱乐部
- 《风月报》
- 发行期别:第45至第132期
- 发行时间:1937年7月20日-1941年6月15日
- 规格与页数:B5,30-50页
- 发行人及发行所:简荷生/风月报俱乐部
- 《南方》
- 发行期别:第133至第188期
- 发行时间:1941年7月1日-1944年1月1日
- 规格与页数:B5,30-50页
- 发行人及发行所:简荷生/南方杂志社
- 《南方诗集》
- 发行期别:第189至第190期
- 发行时间:1944年2月25日-1944年3月25日
- 规格与页数:B6,20页
- 发行人及发行所:简荷生/南方杂志社[1]
相关研究
历来以《风月》系列刊物进行文学研究者众多,概览刊物性质、评价文学史定位者,可参考:
- 郭怡君,〈‘风月报’通俗性之呈现〉(2001)[6]
- 郭怡君,〈《风月报》与《南方》通俗性研究〉,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0)[7]
- 杨永彬,〈从‘风月’到‘南方’-论析一份战争期的中文文艺杂志〉(2001)[1]
- 柳书琴,〈从官制到民制:自我同文主义与兴亚文学〉(2003)[4]
- 柳书琴,〈通俗作为一种位置:《三六九小报》与1930年代的台湾读书市场〉(2004)[8]
- 黄美娥,〈对立与协力——新旧文学论战中传统文人的典律反省与文化思维〉(2004)[5]
- 蔡佩均,〈想像大众读者:《风月报》、《南方》中的白话小说与大众文化建构〉,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6)[9]
- 蔡佩均,《风月》,台湾文学期刊目录数据库。[10]
针对《风月》系列刊物之栏位、编辑、作者、文艺创作或特殊主题等进行讨论,则包含: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