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一仙硬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一仙硬幣
Remove ads

一仙硬币是一种以往流通的香港货币,面额为$0.01港元。于1866年香港政府决定停止铸造及发行一文硬币后,成为流通硬币当中面值最低的一款,直至1941年前后被一仙纸币取代。

Thumb
香港一仙硬币(1941年),直径为21.5毫米,重量为4.05克,厚度为1.30毫米。

历史时期

大一仙时期(1863–1931)

1877年,硬币正面换上新的女王侧像。新女王像年纪稍长,鼻孔较明显、下巴较圆、脖颈较粗;一缕长发垂至颈部,半掩着耳朵。王冠稍高,左缘缀有15颗珍珠,中央缀有3颗珍珠。

英王爱德华七世在位其间,共铸造五种不同面值的硬币,当中包括银铸的5仙、1毫、2毫和半元(5毫),以及铜铸的1仙,在1902至1905年间发行。

1919年至1931年间,政府只铸1仙铜币。

小一仙时期(1931–1941)

为节省成本,在1931年起铸造的1仙硬币,铜币的面积缩小至22毫米。此版别的一仙硬币历经乔治五世乔治六世(只限1941)两朝,当中以1941年铸造的一仙铜币为罕品。

1941年一仙硬币

1941年一仙硬币是桃色,该年铸造的1仙硬币未在市面流通。日军占领香港后,所有香港硬币的库存均被充公并送往日本熔掉,以提取其金属成分,1941年铸造的一仙铜币亦不能幸免。根据英国皇家铸币厂的记录,500万枚已铸造好的一仙铜币原来分五批付运来港。受战事影响,一批硬币被逼在南非(另一说法为澳洲)卸货,并随即送返铸币局熔掉。另一批在运送来港途中,经过马六甲海峡时被日军截获,亦有一批被日军击沉。因此,当年一仙铜币铸造数量虽多,但流传至今却十分罕见。直至1960年代,始有数枚在日本被发现。

设计

首批一文铜币、一仙铜币及一毫银币于1863年在英国皇家铸币厂铸造,翌年在港发行流通。当时正面为维多利亚女王左侧半身像,王冠左缘缀有14颗珍珠,中央缀有3颗珍珠。刻有“VICTORIA QUEEN”名号。

背面上方为“HONG-KONG”字样,下方为“ONE CENT”字样及年份,中间以圆点围成的圆圈内有“香港一仙”四字。

其后,除正面英国君主侧半身像随君主更替而转变之外,背面设计除面积缩小外均没有太大变化。

铸造量

铸记(硬币背面“HONG-KONG”字样的短划连字号之上)

  • H = 希顿父子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 年份[1], 铸造量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