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少数族裔

香港的非華裔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有不同族裔的人士在香港居住。香港少数族裔是指一些居住在香港的非华裔少数族裔,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来自欧美南亚东南亚,例如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欧美白人日本人韩国人[1],至于居港的菲律宾人印尼人有不少是女佣

在2016年,少数族裔人士数目达584,383人,占香港人口约8%及较2006年显著上升约7成。居港少数族裔人士中,撇除外籍家庭佣工后,在 2016 年共有 263 593 名少数族裔人士,占全港人口3.6%。在香港的少数族裔人士中,大部分为菲律宾人(占全港所有少数族裔人士的31.5%)、其次是印尼人(26.2%),他们大部分是在香港工作的外籍家庭佣工。其他主要族群包括南亚裔(14.5%)、混血儿(11.2%)和包含东欧及南美国家在内的白人(10.0%)。在南亚裔人士中,印度人口最多(占全港所有少数族裔人士的6.2%)、其次是尼泊尔人(4.4%)和巴基斯坦人(3.1%)。[2] 可是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阴霾、香港斩人案频发令治安恶化和香港政府COVID-19严苛防疫政策,愈来愈多的香港人和欧美西方人决定移民外国生活/回乡生活,令南亚裔人口(因为印巴裔人生育率很高)比重在香港占比率不断增加,此情况直到2023年3月香港全面开关后才有轻微改善,在2021年印巴等南亚少数族裔人士人口增加至8.4%。[3]

Remove ads

历史

香港开埠初期,英国政府多次从印度次大陆调派人员,包括军队和警务人员到香港,维持治安及打击贪污。当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对香港最为重要,因为他们廉洁的生活习惯及强悍的民风,有助打击香港开埠初期贪污横行的局面。而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后亦有不少印巴籍人士因局势动荡而移居香港,他们主要开设商铺从事生意。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虽然有不少南亚移民因为居英权的机会而得以移民英国,但仍有不少人选择留在香港定居,成为土生土长的南亚裔,其曾祖父、曾祖母生活在香港一百多年以上,其后裔的土生下一代能说粤语广东话),较容易融入社会[1],演员乔宝宝就是其中的一分子。而现在更有不少来自巴基斯坦的新移民不断往香港移居[1]

香港警队自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停止海外招聘计划后,现时仅余不足200名外籍人员,大部分均为华裔的本地香港人。但由于居港南亚裔人士有一定数量,警队已招募一些本地出生的南亚裔警员,以便应付涉及南亚裔人士的案件及提供服务。

2000年代,香港特区政府种族歧视立法咨询公众意见,名为《种族歧视条例草案[1]。201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介入少数族裔教育,帮助他们融入香港社会,适应香港生活和消除校园歧视。港府亦致力帮助少数族裔融入职场,例如消防处招聘时的能力倾向测试、考试及讲义,就由纯中文改为中英对照,更有一名非华裔成功获聘[4][5]

根据融乐会于几年间综合尼日利亚在香港组织的会员纪录,于2012年发现香港有1,000名尼日利亚籍的香港居民,当中有300人与香港华人通婚[6]

Remove ads

语言、文字障碍

而现在巴基斯坦等南亚新移民不断移居香港,不过由于这些第二代南亚裔及新移民的中文能力普遍比其他华裔学生差,对他们日后升学及就业均做成困难。因此,南亚裔新移民在香港大都只能从事银行护卫建筑工人蓝领职业,但也有极少数在公立学校津贴学校任教英语。要在香港工作,中文和英文能力都很重要,但他们因为语言障碍(例如不懂读写中文或听讲广东话)而在求职时成为一个未能获聘的主因。[1]

香港融乐会认为,“普教中”令少数族裔学生失去唯一学习广东话的机会,而且不少学校为非华语学生开设的中文班程度浅易,未能有效提高非华语学生的中文能力。[7]

种族问题

根据于2005年发表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香港种族歧视研究,有三分之二的少数族裔人士认为受到种族歧视。有些参加者相信在找工作时面对的困难与种族歧视无关,只是由于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及不懂中文所致,由于大部分少数族裔人士不懂讲广东话,因而有感他们低本地人一等。而学习中文则有助减轻歧视问题,超过四分之三少数族裔表示学会讲中文后更容易受本地人接纳。另外,受访者认为一些情况是从未或甚少发生的,例如被一名或一群华人袭击或以身体暴力恐吓。[1]另一方面,在2017年发生多宗华裔人士被一名或一群非华裔人士袭击或强奸的个案[8][9][10][11]

2017年起,以往涉及罪案多发生在油尖旺深水埗等地的南亚裔逐渐扩展至全港各区南亚裔偷渡问题激增,深水埗区区议员梁文广指,2017年4月在枫树街游乐场才发生南亚帮械斗,相隔数日又有第二波混战,情况愈趋恶化。他亦指,南亚不同种族帮派会为利益及争地盘。街坊恐南亚兵在街头打斗时殃及池鱼,故会在街坊之间的通讯群组,发放及讨论“南亚兵团”消息,互相提醒出入注意安全[12]

香港学者于Social Work in Public Health 发表文章,指出全港24间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ICCMW)中,只有0.68%少数族裔服务使用者,与本港少数族裔在香港人口(8%)不成比例。数据显示现时的社区服务对少数族裔人士有忽略之嫌。[13] 而少数族裔获取精神健康服务往往困难重重。[14]

家庭佣工

1950年代,湾仔是英美水兵日常消遣的地方。当年湾仔海旁酒吧林立,很多都聘有热爱音乐的菲律宾乐手。他们在1970年代更有份推动香港乐坛的英文歌热潮。由1980年代至今,有不少菲律宾人印尼人泰国人来香港从事家庭佣工的工作,大都能操流利英语,部分能操简单广东话。踏入2000年代中期,来自泰国的新移民开始增加。2005年人口统计居港菲律宾人、印尼人分别约13万和11万[1][15][16]

雇佣兵

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期间,尼泊尔雇佣兵被派到香港维持治安,他们死后遗体也会在香港下葬。他们因为勇敢善战,所以都被英国军队重用。每个雇佣兵也会在身上带上廓尔喀刀,以便在手枪不能发射或是子弹用完的时候保护自己。后来当兵队解散后,不少雇佣兵也回到家乡或成为蓝领人士[17],也有部分留港任职保安员

统计

更多信息 种族, 2001年[18] ...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