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英语:Boys' Brigade in Malaysia,缩写:BB,BBM)是马来西亚基督教制服团队及非盈利组织,以基督少年军的宗旨“坚固又牢靠”及格言为基础。

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受马来西亚政府的青年和体育部及教育部的批准,也获得青年课外活动(ECA)的认可。另外,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也参与了马来西亚基督教协进会(Council of Churches of Malaysia, CCM)、马来西亚福音联谊会(National Evangelical Christian Fellowship, NECF)及马来西亚艾滋病理事会(Malaysian AIDS Council)。[1]
Remove ads
历史
- 1946年:马来西亚基督少年于槟城成立。
- 1966年:第一届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回顾大会于吉隆坡举行。相关会议及后更名为少年军嘉年华会(PESTA)[2]。
组织结构
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是由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全国议会(Brigade Council)带领,全国议会内则推选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执行委员(Brigade Executive Committee),代表设于八打灵再也的总部(Brigade Headquarters)内执行决策。[3]
嘉年华会 (PESTA)
少年军嘉年华会(或译盛宴会议,英文:National Pesta and Convention,简称 PESTA)是一项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盛会。该大会由 1966 年的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回顾大会所讨论出来的成果[2]。现今大会是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历来最大型的国际活动,除了马来西亚本地分队的队员可以参与该大会外,国外少年军队员也可一起出席讨论及参与比赛。
2020 年原定于马六甲举办的 PESTA(主题:Dare 2 Be Different)因受疫情影响而取消,转为线上举行[4]。
年份 | 届数 | 主办城市 | 年份 | 届数 | 主办城市 | 年份 | 届数 | 主办城市 |
1966 | 1 | ![]() |
1988 | 9 | ![]() |
2006 | 17 | ![]() |
1968 | 2 | ![]() |
1990 | 10 | ![]() |
2008 | 18 | ![]() |
1971 | 3 | ![]() |
1992 | 11 | ![]() |
2010 | 19 | ![]() |
1973 | 4 | ![]() |
1994 | 12 | ![]() |
2012 | 20 | ![]() |
1975 | 5 | ![]() |
1996 | 13 | ![]() |
2014 | 21 | ![]() |
1977 | 6 | ![]() |
2000 | 14 | ![]() |
2016 | 22 | ![]() |
1979 | 7 | ![]() |
2001 | 15 | ![]() |
2018 | 23 | ![]() |
1981 | 8 | ![]() |
2003 | 16 | ![]() |
2020 (线上) | 24 | ![]() |
Remove ads
分队结构
少年军分队一般依据年龄分级,分别有幼级组(Pre-Junior)、初级组(Junior)及高级组(Senior);部分分队可能会视情况额外增设特级组(Primer)。除了依据年龄分级,部分分队为了考虑队友之间的合作精神,会另外将队员分成小队(squad)以混杂各年龄层。
分队一般上共有四个年龄组(Section),而各分队可能有不同的分组方式。一般上年龄组分组如下[7]:
- 幼级(幼年)组(Pre-Junior):6 至 8 岁(幼稚园至小学二年级)
- 初级(低年)组(Junior):9 至 12 岁(小学三年级至小学六年级)
- 高级(高年)组(Senior):13 至 19 岁(中一至中五)
- 特级(特别)组(Primer):19 至 21 岁(中学毕业后)
军衔
高年组队员可以提拔为小队长(Non-Commisioned Officers,简称 NCO)。小队长包括军衔一划至三划(或者从准下士至中士)。[7]
- 队员(Private,缩写 Pte.)
- 准下士(Lance Corporal,缩写 L/Cpl.)(至少 14 岁)
- 下士(Corporal,缩写 Cpl.)(至少 15 岁)
- 中士(Sergeant,缩写 Sgt.)(至少 16 岁)
- 上士(Staff Sergeant,缩写 S/Sgt.)
想要提升至小队长的队员需要参与初级小队长培训学校(Basic NCO Training School,缩写 BNTS)和高级小队长培训学校(Advanced NCO Training School,缩写 ANTS)。
军官可获得的军衔如下:
奖励制度
少年军队员在少年军参与的活动可以受各分队认可并在正式典礼中颁予奖章。少年军队员可以将获得的奖章佩扣在制服左右臂的袖子上。创办人章是大马基督少年军的最高荣誉奖章。[7]
此列表按等级(低到高)排列。
高年组奖章可分为 3 个类别:服务章、特别奖章及成就专章;及 5 个分类:强制性、兴趣(A 组)、探险(B 组)、社区(C 组)、体能(D 组)。本列表按英文排序,然后按等级排序。[7]
队员获得某个成就章的高级级别时,可以获得一块红布以放置在该奖章下,标示该奖章是高级级别。
创办人章(Founder's Badge)是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的最高荣誉奖章;在伊丽莎白二世为首的国家中可称为女王章(Queen's Badge)。该奖章于 1962 年首次提出,现今仍旧非常少人获得(250 人)[8],队员仅可在小队长,上士,或特级组时考测该奖章。
该奖章由未打磨的铜铸成,上面有少年军徽章,周围标有“Founder's Badge , The Boys' Brigade”的字样,中间则有创办人威廉·亚力山大·史勿夫的头照。队员如要获得创办人章,必须要有最低一划(准下士)军衔、五年的服务时间、获得会长章、并且受全国执行委员会提名。其他国家的创办人章条件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新加坡的最高荣誉奖章是会长章,创办人章是低于会长章的奖章。
分队列表
截至2019年,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共有 127 个分队。每个分队皆有一个唯一编号及其所在地区组合的名称,地区名字可以包括该分队赞助团体所在的城市、县/省、或州属名称。一般上编号越小代表该分队的成立时间越早。但是,新分队也可能使用旧分队的编号,例如曾暂停一段时间但是仍然属于同样赞助团体。例如1983年新成立的八打灵再也第一分队继承了同一机构下,于1959至1979年的旧分队编号。
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分队一般依据州属分归州委员会。一般上州委员会每两年将会推选一位州委员指挥官(State Commissioner)。
下列依据州委员会及年份列出各少年军分队。请注意:部分分队可能在休眠或停止后一段时间重组或重新开设。列表内将写上原创办年份,并在括号内注明重启/重开年份。
马来西亚基督少年军分队列表(按州属)如下:
柔佛州委员会
马六甲州委员会
霹雳州委员会
沙巴州委员会
砂拉越州委员会
雪兰莪州委员会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