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玉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玉江是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
生平
出生于中国山东,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现居香港。作品以长时间持续进行的项目[1]为主。探索时间、生命、存在等议题[2]。
马玉江因与麦难民有关的作品《Heavy is the Night》[3]而广为人知。作品以感动、诗意和人文关怀见长。日常生活[4]、生命死亡、时间流逝、地域变迁[5]等都是马玉江的灵感来源。 曾出版诗集《雨天去金凤下午茶》,曾定期于《明报》“星期日生活”发表作品[6],曾以笔名末之斋定期于《明报周刊》《明报》发表艺术评论[7]。
代表作品
《母与子》是一系列油画作品,马玉江在3岁时母亲去世,[8]只留下一张与母亲的合影:照片中马玉江1岁,母亲27岁。[9]马玉江根据这张照片,每年画一张自己与母亲在一起的油画。画面中他逐年变化,母亲永远是照片中的样子。现在,马玉江已经比母亲年龄大。 《母与子》作为一项长期的绘画项目,艺术家马玉江计划用一生完成[10][11]。
这件作品自马玉江21岁开始创作。曾于2025年2-8月在香港安达人寿(CHUBB)展览[12],2022年9-10月在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展览[13]。2020年2月在香港《明报》“星期日生活”发表两幅:11岁、23岁[14],另外在艺术家的部分访谈中配有插图[15]。
“母亲”系列包括两件作品:《母与子》和《妈妈,我想离你更近一些》。
《妈妈,我想离你更近一些》(Mother, I want to be a little closer to you)是一件行为艺术,在马玉江母亲去世20周年的忌日,他点燃20根佛香,香灰落在他赤身裸体的身上,直到燃烧结束。[16]。 这件作品是艺术家早期作品,曾在北京今日美术馆[17]、 德国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COLOGNE)[18]、 三亚艺术季等地展览[19]。
《How Heavy is the Night》是艺术家马玉江用一年的时间,在24小时麦当劳观察麦难民[20],把其消费的单据收集起来,共1300多张[21]。马玉江称出每张单据的重量,并于2018年开办名为《夜未央》的展览[22]。 接受访问时表示,自己曾因失眠流连街上,却在麦当劳找到安全感[23]。艺术家不想消费他们生命[24],希望更多人正视麦难民的问题[25]。
展览于湾仔富德楼举行[26],三面墙铺满黑色砂布,并用白色涂改液写着单据的时间、重量[27]。麦难民去麦当劳比常人选择食物少,通常一种[28], 故而单据短小,0.3-0.5克[29]。像他们生命的重量[30],像夜晚的重量[31],承受着生活中不能承受之轻[32]。
《夜未央》展览所反应的“麦难民”问题,由CNN[33]、TIME[34]、明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35] 等媒体报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轶事:2016年潘幸枝在麦当劳做义工,为麦难民派发物资时,误把睡在麦当劳的马玉江当作麦难民。后来潘幸枝作为编剧,参与电影《麦路人》。
Remove ads
《苍茫》(Cang Mang)是一件关于战争、离别、死亡的作品,起源于台湾诗人周梦蝶的故事。马玉江通过对一个人的追忆,探讨大时代下人类命运的沉浮。[36]这是一系列图像作品,图像来源于二战时的海战照片。马玉江用photoshop 把照片中的战争痕迹(尸体、硝烟、炮火、士兵)涂掉,只剩下海。[37][38]这是马玉江在香港的首次个展,于2015年PearlLam Galleries 展出。[39][40]
《杏核·戒指》(The Wedding Ring)是马玉江与N的爱情故事。二人首次约会时,马玉江在山上丢失了钥匙,花了9个月,终在一棵杏树下找到。他遂把杏树下捡到的一枚杏核,用刀刻成戒指送给N。N为其浪漫而感动,与他结为夫妻。[41] 这是马玉江的早期作品,曾在香港WURE AREA、[42]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43] 、德国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扉美术馆等地展出[44]。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