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季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平行迹
1927年至1928年间为清华大学学生,主修经济学专业,时为各种学生活动中一活跃人物。[1][2][3][4]
在清华上学时即已开始在《大公报》作兼职编辑,毕业后遂加入《大公报》工作,任国际版编辑,并为《大公报》社评作者之一[5][6]。还曾(与艾大炎、王芸生等)主编《大公报》刊物《国闻周报》。至抗战爆发前曾发表过很多文章及译著(分别署名马全鳌、马季廉、季廉)。
抗战爆发后,约当1938年,在由蒋介石亲任团长的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团的第一期学生第一总队官佐名录中曾有“上校政治教官 马季廉 湖北 襄阳民权街十四号”之记录。[7]
从现存记录看,马季廉在当时有关社会与政治的论争中显示过不同色彩的思想倾向,但终属一无党派的爱国赤子。
著作言论
《英国模范税制所得税的优点》,《国闻周报》第7卷第18期,1930年5月12日。
《中国政治出路商榷》,1932年8月15日发表。在1930年代思想界对中国政治出路的讨论中,此文体现出一种难得的“现实主义”取向,即反对价值的论争而重视对事实的研究。[8]
《技术政治论》,《国闻周报》第10卷9期,1933年3月。
《国难方兴未艾》,《国闻周报》第9卷第25期,1932年6月27日。中有内容如“唤起民族意识,停止赤化斗争”、“打破历史恩仇”、“力求团结一致”等言。
《挽救国难的一个私案》,《国闻周报》第9卷第32期,1932年9月1日,中有如下内容:“现在我们人民要自动组织一个能够肩荷政治责任的团体,要自动设置一个代表民意的机关。到了相当时期,如果政府再不能尽他的职责,我们便只好自动组织有力的政府。”
《资本主义能否施行计划经济》,《国闻周报》第10卷第6期,1933年2月13日。其中有“资本主义的神髓是消费者有需求的自由,生产者有创造的自由,这都是计划经济所不容许的,加以各国都还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政党,所以资本主义下实行计划经济显然是不可能的。”以及“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是现今世界经济必然的出路。”
《停战与华北前途》,《国闻周报》第10卷第22期,1933年6月5日。
《新闻事业的新需要》,《新闻记者》(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第1卷第8期,1938年11月1日。
《国家总动员》,青年书店出版,1939年。
《日美太平洋大战》Hector C.Bywater(白华徳)著,杨历樵, 赵恩源, 马全鳌合译,天津,大公报社,1932年。
《远东之危机》,(美)斯蒂生(一译史汀生,1929年~1939年曾任美国国务卿)著,天津,大公报馆出版部,1936年11月发行。
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