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利厄斯陨石坑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利厄斯陨石坑(Marius)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中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5-38亿年前的早雨海世[1],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西蒙·马里乌斯(1570年-162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描述


该陨坑西南靠近赖纳尔陨石坑、北面毗邻更年轻的希罗多德陨石坑,略小的开普勒陨石坑和修斯陨石坑位于它的东面和东南偏南邻,西南则是坐落了高反照率赖纳尔伽玛的区域。沿马利厄斯陨石坑的西、北和东南偏南分别蜿蜒着伽利略月溪、马利厄斯月溪和修斯月溪[2]。 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为11.9°N 50.84°W,直径40.09公里[3], 深约2.19公里[1]。
马利厄斯陨石坑外观接近圆状,几乎未受到较大的破坏。陨坑宽厚的外壁略有磨损,南北二端呈鞍状下凹,沿东南壁切开了一道蜿蜒的山谷,但整体轮廓仍保持清晰。环狭窄陡峭的内壁上分布有阶坡状结构。马利厄斯陨石坑坑壁最大高出周边地形1030米[1], 内部容积约为1201.13公里3[1]。坑底表面已被低反照率的玄武岩熔岩淹没、抚平,但分布有数处具有高反照率的小区域,坑内没有中央峰,中心点略西处有一座无名的小杯状坑,靠东北坐落了卫星坑"马利厄斯 G"。来自东南偏东开普勒陨石坑的射纹束一直抵达了马利厄斯陨石坑的边缘。
在马利厄斯陨石坑西面和北面方圆10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大量可能起源于火山,被作"马利厄斯丘陵"的月丘。这些月丘如果是火山的话,则可能是由比形成玄武岩月海的火山物质更黏稠的岩浆所构成。
2009年,在陨坑周边一条月溪中,发现了一处可能是熔岩管的天窗口。日本辉夜姬号探测器观测结果表明,该洞穴直径约65米,深90米,洞顶厚约25米[4]。如果该地下熔岩管的长度足够的话,这将是未来月球开拓的一个潜在居留地。
Remove ads
卫星陨石坑
按惯例,最靠近马利厄斯陨石坑的卫星坑在月图上以字母标注在该坑中心点的旁边。

Remove ads
探测器降落点
图集
-
马利厄斯陨石坑内侧坡上崩塌的岩石,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图像宽度510米。
参考文献
另请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