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树忠勇公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历史
台湾清治时期发生多次械斗的东振新庄(今东兴村)内的文昌路水圳旁,有一座墓碑文刻“追封褒忠东振新庄忠勇义士列公冢”以及“道光二年重修”的义民冢[1][2]。

1956年左右,曾第三次修建迁此墓[4]。该地原本是公墓区,后来住家后来建在附近[5]。民间传说此墓是埋葬张丙事件、道光十二年(1832年)庄马力袭击新庄仔时阵亡的三十余人,2002年11月计划迁建时,地方乡土文化人士为了解事实真象便予以开挖,只发现三颗头颅,与传说似有差异[4]。
墓碑上重修年份也比庄马力攻打的时间还要早。六堆文化研究学会挖掘此墓后,发现有两块义冢名碑刻写立碑时间是乾隆乙未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而推断忠勇公的起源应该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发生的黄教事件。可是,墓碑又有乾隆皇帝亲封名号“褒忠”二字,也可能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林爽文事件。因此也有人推测,此墓所安葬的应该是黄教与林爽文事件合葬的六堆义勇。 [1][2]

Remove ads
祭祀
为了祭祀忠勇公,东振新庄的客家庄民杨连起、杨振纪、杨德秀等六十人,购置一甲多田产作为祭祀公业,名叫“义冢会”,又因在清明时节祭祀,故又称为“清明会”,直到台湾日治时期昭和年间因推动皇民化运动,被迫解散[6]。
清明时祭祀忠勇公祭典完毕后,众人要吃掺入一些细沙的粥。传说曾经有一次粥内未放细沙,或放细沙却不敢吃,瞬间大起风,惊吓与会民众,从此会餐时,粥内必放入大量细沙。在2010年恢复中断多年的忠勇公祭典时,基于卫生考量,已改用芝麻代替细沙。[3][6]
东兴村还以忠勇公义冢文化为主题,让学童扛着祭拜所需物品的扁担,从社区活动中心前往此冢祭拜,作为文化历史中寻根与传承[7]。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