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雄号重巡洋舰
重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高雄(たかお/たかを)[3]是大日本帝国海军(以下略称为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4][5]。一等巡洋舰高雄型1号舰[6]。
Remove ads
舰名
日本的军舰曾多次以“高雄”作为舰名,当中有于江户时代隶属于秋田藩的蒸汽船“高雄丸(第二回天丸)”,及后则有4艘为隶属于日本海军 [7]。这4艘分别为于英国建造的运输舰“高雄丸 (日本海军)”、第一艘日本国产巡洋舰“高雄”、天城型巡洋战列舰“高雄”以及本条目所记述的一等巡洋舰“高雄”。各舰的命名皆取自京都府的高雄山[7][8]。第4代“高雄”与姊妹舰“爱宕”的舰名均继承自因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而停止建造中止的天城型巡洋战列舰“高雄”、“爱宕”[9]
舰历
“高雄”为基于昭和2年度舰艇补充计划下建造。1927年(昭和2年)4月16日,妙高型重巡洋舰“妙高”于横须贺海军工厂的门型船台上,在昭和天皇行幸下进行了“进水式”(下水典礼)[10]。后于4月28日,“高雄”紧接“妙高”在相同的船台上动工[10][11]。
同年6月23日,“高雄”被正式授与舰名[3]。1930年(昭和5年)5月12日进水[11]。进水式在香淳皇后临席[10]、以及12位皇族、5000位获邀者出席下举行,另有超过8万名前来参观的一般民众 [12]。由于事前已预料到有大量群众,因此特别加强了往返东京及横滨的横须贺线列车班次,而整个仪式由收音机作现场转播[12]。“高雄”在进水式后便开始了约2年的舣装工程。为了能满足将来各使用者的需要,因此在上甲板设置了实物尺寸大小的木造舰桥模型[13],以方便与造船关系者讨论及检讨实际舰桥的配置及构造。在完工后的实物舰桥与木造模型在外观上有若干差异[13]。 高雄型2号舰“爱宕”与“高雄”在同日动工(1927年4月28日),亦在同日命名[3],不过下水日期稍稍晚于“高雄”(1930年6月16日),但竣工却早“高雄”2个月(1932年3月30日)[14]。“高雄”在1932年(昭和7年)5月31日竣工[11]就役后,与“爱宕”共同被编入横须贺镇守府藉,并隶属第2舰队第4战队。
于1933年8月26日,在横滨近海进行特别大演习内的观舰式中,第四战队(高雄、爱宕、鸟海、摩耶)作为昭和天皇所搭乘的战列舰“比叡”的供奉舰(先导舰“鸟海”)参列[15]。
于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对上海登陆作战进行支援,及后从旅顺到华北方面活动。
于1938年进行近代化改装,并于翌年1939年完成。1940年(昭和15年)10月11日,就纪元二千六百年记念行事所举行的观舰式,重巡洋舰“高雄”、“加古”及“古鹰”作为御召舰“比叡”的供奉舰参加。而“高雄”在观舰式同时身兼先导舰。
于1941年(昭和16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开战时,舰长为朝仓丰次大佐,并隶属于第二舰队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麾下直接率领的第四战队(爱宕《战队司令舰》、高雄、摩耶)。同时,在南方部队本队指挥官(第二舰队司令长官 近藤中将:旗舰“爱宕”)的指挥下,被编入南方部队本队(第四战队《爱宕、高雄、摩耶》、第三战队第2小队《金刚、榛名》、第4驱逐队《岚、野分、舞风、萩风》、第6驱逐队第1小队《响、晓》、第8驱逐队《大潮、朝潮、満潮、荒潮》)[16]。另外,高雄型3号舰“鸟海”在山本五十六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指示下,从第四战队借调到南遣舰队,作为南遣舰队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中将所指挥的马来部队的旗舰行动。而第四战队则对菲律宾吕宋岛林加延湾的登陆作战进行支援(南方作战)。
于1942年初,从事爪哇海的作战行动(兰印作戦),后于3月1日,“高雄”的水上侦察机对荷兰商船“恩加诺”号进行轰炸。翌2日晚上,“高雄”与“爱宕”将美军驱逐舰“皮斯伯里”号 (USS Pillsbury, DD-227) 击沉。于3月4日,“高雄”与“爱宕”、“摩耶”及第4驱逐队的“岚”、“野分”2艘驱逐舰在芝拉扎附近向盟军船团进行攻击,期间击沉了油槽船“弗朗科里”号、补给舰“安庆”号及1艘扫海艇,另外亦俘获2艘原属荷兰的货物船,并将为2船进行护卫的澳洲小型护航母“雅拉”号击沉。在返回日本后,于4月时遇上杜立德空袭,为此对美军特遣舰队进行捜索,但最终没有任何成果。后于5月2日,与“摩耶”共同前往救援被美军潜艇击沉的“瑞穗”所属乘组员。
于5月末开始至到6月参加阿留申群岛作战。及后亦参与了8月的加号作战(カ号作戦),8月24日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10月26日的南太平洋海战。并于11月15日参与第三次所罗门海战。
Remove ads
于1943年2月,进行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支援。其后由猪口敏平大佐担任舰长后,以楚克为据点在中部太平洋活动。1943年11月5日,在进入拉包尔后被美军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击。“高雄”在进行重油补给期间被2枚炸弹击中,当中1枚击中了1号炮塔与2号炮塔之间的位置。不幸地1号炮塔的仓门正好打开着,而爆炸时的爆风波及到炮塔内的炸药,结果令23人丧生[17][18]。之后“高雄”返回横须贺进行修理。修理于1944年1月19日完成。在准备航向楚克期间,于2月1日,“高雄”的任务改成为被鱼雷击中,以及恶劣天气下导致舰首切断不能航行[19]的特设航空母舰“云鹰”进行护卫。期间在驱逐舰“初霜”、“白云”、“冲波”、“岸波”的协助下将途中遇上的美国潜艇击退,并成功为“云鹰”进行曳航。后于2月7日,返回横须贺。在该作戦后,“高雄”报告击沉了1艘美国潜艇。于2月15日,向帕劳出航[20]。其后在帕劳、林加锚地、塔威塔威锚地从事训练活动。
于1944年(昭和19年)6月19日参加马里亚纳海战。作为前卫部队并与战列舰“大和”并肩作战。此时,由于误认从甲部队(小泽舰队)出发的日本军攻击队为敌军编队,因而右舷高射炮发生误射。在该事故中有数机被击落[21]。于同月24日返回日本。后于7月20日,进入林加锚地。
于10月22日,隶属于栗田健男中将指挥下的第一游击部队,从文莱航向莱特湾出击。10月23日,在文莱岛近海航行期间,于6时34分被美军潜艇“镖鲈” 号(USS Darter, SS-227) 所发射的2枚鱼雷分别击中了右舷鱼雷发射管的正下方及右舷后甲板[22]。该攻击造成“高雄”舰上有33人战死,另外第三、第四锅炉室被破坏,外轴严重损毁并失去了螺旋桨。最终在海上无法行动。另外,由于淡水水槽亦受损伤,所以只好以锅炉将海水蒸馏后使用,而“高雄”能够发挥出6-11节的速度时己是21时[23]。21时44分,“高雄”开始撤退[22]。虽然期间仍然受到“镖鲈”号的追击,但在海军的作战飞机的援护底下得以成功撤离,而“镖鲈”号亦因此意外座礁后自沉。10月25日17时14分,“高雄”在驱逐舰“长波”、“朝霜”、水雷艇“鹎”的护卫下安全抵达文莱[22]。(参考莱特湾海战)
Remove ads
于1945年1月11日,“高雄”以主炮及高射炮迎撃来袭的B-29,期间发射了37发主炮、481发高射炮炮弹,最后击落了1架B-29 。为了让“高雄”能返回日本本土而进行了修理,但出于保卫新加坡的缘故而决定将其留在新加坡港。在切断受损的舰尾,并实施应急防水措置后,“高雄”便在新加坡下锚[24]。这时,由于要显示出“高雄”仍然是可随时出撃的状态,因此于舰尾覆盖上椰子叶[25]。大部分的乘组员临时转为陆战队员,并将机枪移往附近的陆上阵地[26]。
于1945年7月31日,英国伊恩· 爱德华·弗雷泽上尉率领小型潜艇“XE3”,与同行的潜水队员占士·约瑟夫·玛嘉烈潜入新加坡的实里达港,将磁性水雷(吸着式计时水雷)安装在“高雄”第三炮塔右舷下的舰底[27]。在引爆后令舰体出现阔3米、长8米的裂缝[27] ,导致下部电信室及主炮发令所入水,不过损害轻微。高雄工作科的乘组员进行潜水调查时,发现4个机雷当中的1个并没有爆炸[27]。
“高雄”在战后转交给英国。不过与转交给中华民国的“雪风”与转交给苏联的“响”不同,由于在规格上与英国的舰船有很大分别,而被英国海军判断为“没有必要”,随即便决定执行让“高雄”自沉的处分。于10月27日,由英国海军拖到马六甲海峡,并于10月29日在舰底装上炸药。后在下午6时30分将炸药点火引爆,其后再遭到巡洋舰“纽芬兰”号 (HMS Newfoundland, C59) 的炮击,最终在下午6时38分,由舰尾开始沉没[28]。
Remove ads
公试成绩
改装后的续航距离为18节/5,049海里。
历代舰长
※资料为基于《艦長たちの軍艦史》105-107页。
- 安藤隆 大佐:1930年5月15日 -
- 安藤隆 大佐:1932年2月20日 -
- 泽本赖雄 大佐:1932年11月1日 -
- 南云忠一 大佐:1933年11月15日 -
- 后藤英次 大佐:1934年11月15日 -
- 原显三郎 大佐:1935年11月15日 -
- 高木武雄 大佐:1936年12月1日 -
- 醍醐忠重 大佐:1937年12月1日 -
- 松山光治 大佐:1938年6月3日 -
- 小林谦五 大佐:1939年11月15日 -
- 山口次平 大佐:1940年11月1日 -
- 朝仓丰次 大佐:1941年8月15日 -
- 猪口敏平 大佐:1943年2月23日 -
- 林汇迩 大佐:1943年10月28日 -
- 小野田舍次郎 大佐:1944年8月29日 -
- 石坂竹雄 大佐:1945年3月21日 -
流行文化
同型舰
注脚
参考文献
照片
关联项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