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鲍思高粤华小学
澳門天主教小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鲍思高粤华小学(葡萄牙文:Colégio Dom Bosco (Yuet Wah)),澳门其中一所的小学,包括中文部及英文部。学校位于澳门亚马喇马路六号,现由天主教的鲍思高慈幼会办学。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1年9月14日) |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8年5月18日) |


2000年,粤华中学、陈瑞祺永援分校及鲍思高学校三校的小学部合并,成为“鲍思高粤华小学”,三校更订定了由幼稚园到小学及到中学的互属关系。该校也是澳门现时唯一一间只经营小学的学校(虽可完成小学生以后升至粤华中学以及其他中学,但是并非和粤华中学同一学校)。
Remove ads
历史

1941年,鲍思高学校原是一所由慈幼会会士管理,专收葡裔的孤儿院(Asilo dos Orfaos),1941年因未有院舍,故暂居于圣母无原罪孤儿院(即现今的慈幼学校)。同年举行校舍工程的动土仪式。
1949年,校舍奠基礼,取名“葡光工业学校”(Colégio Dom Bosco de Artes Oficios),提供技术和职业教育,是一所寄宿小学。
1951年,启用部分校舍,“圣若望鲍思高小堂”建成。
1960年,举办中学预备课程,汽车机械、应用打字、电脑等校外课程。同年,许天德神父(Fr. Cesare BRIANZA, SDB)一手创立了“圣木十字架儿童合唱团”(又称“鲍思高儿童合唱团”),在各地推广本澳文化及展开交流,以音乐表演宣传澳门,闲名中外。[1]
1963年,完成校舍全部工程。
1976年,停办工业课程,改设初中科目。
1982年,开办葡文部幼稚园。
1987年,罗轼道神父接任校长职务。
1991年,因临近回归,葡裔学生减少,应本地社会对中文学校需求日殷,慈幼会葡国会省与中华会省协议后,由中华会省开设中文部幼稚园,学校易名为“鲍思高学校”,并由鲁炳义神父出任中文部校长,罗轼道神父改任葡文部校长。
1992年,“圣若望鲍思高小堂”重建完成。[2]
1996年,罗轼道神父离任,José Clemente dos Santos神父接任葡文部校长职务。
1999年,第一批中文部小学生毕业。同年,因应澳门回归,葡国会省把学校办学权全面移交中华会省,由孔智刚神父接任校长职务,在学生顺利转入澳门葡文学校就读后,结束葡文部。
2000年,粤华中学原有的中英文部小学四至六年级及陈瑞祺永援分校的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迁到该校,改名为现今的“鲍思高粤华小学”,由梁炽才神父担任校监一职,目的在于监察学校有否偏离慈幼会办学方针。
2001年,结束幼稚园,原有的学生拨归陈瑞祺永援分校幼稚园。
2002年,梁炽才神父离任,江志钊神父接任校监职务。
2003年,孔智刚神父离任,郑泰祺神父接任校长职务。同年增设电脑室及视艺室。
2004年,考试制度由四学段改为二学段。同年成立管乐团及家长教师会,并增设国际标准沙池。
2005年,举行慈幼会来华百周年庆典及学校命名五周年。同年参与教青局学校综合评鉴,并增设实验室。
2006年,容秀芳主任荣休,黎意芬老师接任校务主任职务。同年增设学生表现评量表,并增设医疗室及保健人员。
2007年,增设资讯科技人员、课外活动协调员、阅读推广人员及牧民助理。同年邀请家长及有关代表进入校董会。
2008年,江志钊神父离任,孔智刚神父接任校监职务。
2009年,郑泰祺神父离任,李益侨神父接任校长职务。擢升黎意芬主任及叶康成主任为副校长。同年开设英小一,完善英文校本部,并开办安亲班,开放放学后的托管服务。
2010年,三楼原神职人员宿舍改建成五个课室。中文科、数学科仍继续内地优秀教师驻校计划。增加教务主任人数,分担原教务主任的工作,并设灵德育主任一职,负责协调宗教组与德育组的工作。
2012年,林美宝主任及余碧凤主任擢升为副校长。同年增设英小四葡文班。
2013年,孔智刚神父离任,李益侨神父昇任校监,黎意芬副校长接任校长。
2018年,英小六增设到四班,达至中英文部每级各有四班。同年叶康成副校长荣休,陈家乐主任擢升为副校长。
2020年,黎意芬校长离任,余碧凤副校长接任校长职务。
2023年,擢升张慧芯主任、谭锦花主任及关丽珠主任为副校长。
2024年,与青岛澳门路小学缔结为姊妹学校,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交流、联合课程开发以及文化活动等一系列的合作项目。[3]
Remove ads
历任校监及校长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