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鳄鱼手记

台灣女同志小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鳄鱼手记》是台湾作家邱妙津1994年出版(1997年第二版)的首部女同志长篇小说。书中以情感浓密,内心痛苦折磨的文字,描绘女同志的身份认同、情感归属与自我探求,并以诙谐手法穿插了鳄鱼的故事,以“鳄鱼”[1]象征同志在异性恋为主流的社会中,必须穿着人装、隐身生活。

事实速览 鳄鱼手记, 作者 ...

曾获时报文学奖推荐奖,甫发行便震惊文坛[2],是90年代台湾重要女同志小说代表作之一[3],亦是台湾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4]。书中“鳄鱼”、“拉子”[5]等词也取代“女同性恋者”这个旧词,成为台湾女同志的自称用语;而其衍生词“拉拉”更在香港、中国热烈流传[6]

内容

《鳄鱼手记》是邱妙津大学时期的作品,共八篇手记,每篇手记代表大学四年的一个学期。小说内容围绕在拉子、吞吞、至柔、水伶、楚狂、梦生等人的大学生活,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以私密手记的形式描述主角拉子对于自我认同与情感归属的矛盾,她透过爱欲挣扎的文字,真挚地情感告白,并描绘了九零年代同性恋者在以父权为主体的社会下、面对自身的同性之爱的心理困境。[7]

双数章节则以一拟人化鳄鱼的独白,另组合成独立于单数章节之外的寓言,讽刺、影射“鳄鱼╱性异常者”在人类社会孤独、受压迫的命运。单数、双数章节以不同材料、叙述手法的双结构牵动出同一主题的心理及政治层面。[8]

本书特色

小说以双重叙事主线进行,除了拉子等人的大学生活,与周遭人物故事外,另一个叙述线便是反复出现、交织在文本中的鳄鱼寓言式的书写。[9]桑梓兰在其著作中提到,本书是写实主义和动物寓言的揉合,邱妙津以蒙太奇和跳跃剪接(jump-cutting)的手法来组织架构,可视为《鳄鱼手记》的一大特色。[2]作家纪大伟认为,这两条线并没有明确的互相定义关系,但一般认为鳄鱼象征了表面看起来友善害羞但内心孤寂的拉子,或象征了同性恋者。[10]

书中象征式的书写笔法,常给读者抽离的感受,看似毫无有机关联的穿插、介入、描写,贯穿整篇小说文本。其中邱妙津所使用的鳄鱼符号,是否有明显的指涉,并被赋予特殊意义,经常成为备受讨论的问题。[11]

作家纪大伟在专栏中写道:其实鳄鱼代表了什么,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它并不像真正的鳄鱼或任何恶兽,小说中其实也没明说它代表了同性恋者或拉子。平心而论,它就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但读者往往将这个空洞的符号读做同性恋或拉子。[10]而学者刘亮雅及研究者汤子慧皆认为鳄鱼即女同性恋者。[12][13]

Remove ads

相关评论

  • 陈芳明在《台湾新文学史》中提到:“那是一个欲开未开的年代,同志小说被迫停留在反复求索的阶段。在面对社会之前,必须优先面对自我。未能身历其境者,在小说中走过一次,必然刻骨铭心。”[4]
  • 桑梓兰在《浮现中的女同性恋:现代中国的女同性爱欲》中提到:“或许邱妙津小说的价值之处,正是把女同性恋个体的自我感受和女同性恋公众论述(包括女同性恋运动论述)之间的缠结相斗加以戏剧化。她揭示个体经历恐同症的痛苦,要比激进社群的联合政治声明来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对台湾一些酷儿理论家而言,邱妙津的作品似乎不够具有战斗性。”[2]
  • 许珮语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叙事者皆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开展故事情节,看似只是单方面与读者诉说,实则主动邀请读者进入文本参与叙事者的“告白”[7]
  • 刘亮雅等则认为《鳄鱼手记》是一篇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回顾式的挖掘女同志成长过程中的创伤。[14]

参见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