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卵形麦卡比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麦卡比蚁属(学名:Macabeemyrma)是牛蚁亚科之下的一个单型属,仅有一个物种——卵形麦卡比蚁(学名:Macabeemyrma ovata),于 2006年发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来自伊普雷斯期的麦卡比化石谷(McAbee Fossil Beds)。目前仅发现一个化石标本,一只压型化石的蚁后。该标本没有翅膀,其足部和复眼含糊地保留了一小部分。这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蚂蚁,体长可达25mm(0.98in)。其行为可能与现存的牛蚁亚科物种相似,如单独狩猎模式,筑巢于土壤或树上。麦卡比蚁属与已灭绝的伊普雷斯蚁属(Ypresiomyrma)以及现存的大眼响蚁(Nothomyrmecia macrops)具有相似之处,但在大部分文献中都未归到任何族,而是属于牛蚁亚科中的地位未定。(本文选择将麦卡比蚁属纳入锯蚁族,但这并非唯一选择)唯一样本缺乏明确的性状,不仅仅是在牛蚁亚科的地位,甚至连是连麦卡比蚁是不是蚂蚁都受到了质疑。
Remove ads
历史和分类

该物种仅有一个保存十分含糊的蚁后化石标本,以压型化石保存于细页岩中。[2] 该页岩来自麦卡比化石谷的露头化石(fossiliferous outcrops),该层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卡什克里克(Cache Creek)以东露头的坎卢普斯群Tranquille组中一个未命名层的部分。[3] 正模标本由一位无名士收集,并于2002年捐赠给汤普森河大学。[4] 该标本由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Bruce Archibald、Stefan Cover和Corrie Moreau于2006 年对该属及物种进行了首次描述。属名“Macabeemyrma”由地名“McAbee”(模式产地,麦卡比化石谷)[a] 及希腊语中的myrmex(蚂蚁)组成。种加词“ovata”源自拉丁语中的“ ovatus”(卵形),指的是头壳的形状。[5]
Archibald 等人最初将麦卡比蚁属归类为牛蚁亚科中的地位未定类群,属于牛蚁亚科但不属于任何一个族。然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Cesare Baroni Urbani在2008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该标本与蚁科其他亚科和部分黄蜂的一些特征相似,但麦卡比蚁缺乏蚁科的关键诊断性状(共有衍征),因此认为该属只能归为膜翅目。[6][7] 后来一篇描述新发现的牛蚁亚科化石报告接受了Archibald等人的分类,而没有对Baroni Urbani的观点发表评论。[3]
Archibald等绘制了两张支序图,显示了麦卡比蚁属在牛蚁亚科部分蚂蚁中的两种可能的系统发生位置;右侧的分支图比左侧的分支图多了三个已灭绝的属。[8] 他们认为卵形麦卡比蚁可能与其他已灭绝的属(例如Avitomyrmex属和伊普雷斯蚁属 Ypresiomyrma)及现存的大眼响蚁具有密切关系。[9]
|
|
Remove ads
描述
蚁后身体保存不良,但仍能大致看出结构。[10] 卵形麦卡比蚁体长约25mm(0.98in),头部呈椭圆,形似一颗蛋(种加词“卵形”的由来),头长约为头宽的1.5倍。化石显示其不具翅膀,且丢失部分足部组织,眼睛保存得非常含糊。甚至无法看清为复眼还是单眼,若要确认,大概和牛蚁是差不多的。上颚形状无法细节确定,但看得出是细长的,而不是亚三角形,符合除牛蚁属之外的其他属特征。[7][11] 其蛋形的头部和细长的上颚使其与伊普雷斯蚁属被区分开来,由于体态相似性,伊普雷斯蚁很可能与卵形麦卡比蚁处于同一个分支。腹柄节为单节。由于化石已保存不良,因此无法确认是否有螫针。[11]
生态
Archibald等认为该物种的生活习性可能与现存的牛蚁亚科物种相似。[12] 该物种体型庞大,足长,上颚细长。推测复眼硕大,用于捕食和导航,并且可能具螫针。可能像大多数其他牛蚁亚科物种一样为土或树栖物种。工蚁单独觅食,在地面或植被上觅食,捕食节肢动物。工蚁大概率不会招募行为,也不会留下信息素踪迹。[12]
笔记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recommendations, the locality name was spelled Macabee.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