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梅戏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黄梅戏电影[1]:19黄梅调电影[2]:79戏曲片的一类。

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的香港黄梅调电影[1]:19是一种融合黄梅调服装、唱腔、身段及配乐的电影类型,多半是武侠类型以外的古装电影。对香港黄梅调电影不称“黄梅戏”而称“黄梅调”,有多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黄梅调电影的音乐、唱腔与黄梅戏有所差异,更为通俗易唱[2]:87

历史

黄梅戏又称黄梅调,与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发展路线不同,因1930年代进入上海等城市,从地方“两小戏”衍化成戏曲剧种[2]: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后,两岸三地的电影业各自发展。中国大陆电影香港电影的产业形态完全不同。1949年后,国有制片公司(电影厂)是中国大陆电影拍摄的主流[2]:83。1955年,中国大陆拍摄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此片与1959年的《女驸马》被认为是中国大陆黄梅戏电影“至今无法超越的高峰”[1]:19。1990年代后,电影厂和电视台向企业转制,戏曲片的拍摄则基本依靠上政府的文化政策屿资金支持,对电影票房的考虑不占主导地位。与大陆电影业不同,香港电影中的戏曲片,则完全是因应市场需要。直接与电影票房挂钓[2]:83—84

1950年代,香港电影以粤语片为主流[2]:79。1955年大陆电影《天仙配》在香港上映获得巨大成功,使得香港电影观众和电影人关注黄梅戏。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拍摄了香港第一部黄梅调电影,而最成功的制片商则是邵氏兄弟[3]:95。1958年李翰祥执导的黄梅调电影《貂蝉》开始,《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成功,使黄梅调电影在1960年代成为香港电影主流,推动国语片兴盛[2]:79。从1958年《貂蝉》至19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邵氏黄梅调电影占港台地区黄梅调电影的3/5[3]:95

Remove ads

电影作品

大陆黄梅戏电影

  • 2019年相关文章称,1955年《天仙配》是第一部,其后60多年,拍摄了23部[1]:19
  • 1950年代,4部[1]:19
    • 1955年《天仙配》、1956年《夫妻观灯》、1959年《春香闹学》、《女驸马
  • 1960年代,2部[1]:19
    • 1963年《牛郎织女》、《槐荫记
  • 1970年代,2部[1]:19
    • 1976年《红霞万朵》、《小店春早
  • 1980年代,6部[1]:19
    • 1983年《杜鹃女》、1984年《龙女》、1986年《母老虎上轿》、《朱门玉碎》、《香魂》、《孟姜女
  • 1990年代,2部[1]:19
    • 1999年《血泪恩仇录》、1996年《徽商情缘
  • 2000年代,2部[1]:19
    • 2000年《山乡情悠悠》、2001年《生死擂
  • 2010年代,5部[1]:19
    • 2010年《六尺巷》、2012年《逆火》、2013年《妹娃要过河》、2015年《传灯》、《雷雨

香港黄梅调电影

邵氏兄弟的不少电影是黄梅调电影,包括:

Remove ads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