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泥涌峡军事遗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黄泥涌峡军事遗址(英语:Wong Nai Chung Gap Military Site),位于香港岛黄泥涌峡,因为该山峡临近黄泥涌峡道与浅水湾道、深水湾道、大潭水塘道及布力径的交汇处[1],可在香港岛的中央扼守南北交通的要道,故此成为驻港英军在1940年代初的防守重点。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日入侵香港,触发香港保卫战,日军在12月18日登陆香港岛,随后于12月19日猛攻黄泥涌峡,英军和日军在黄泥涌峡一带爆发激战[2],一天内便有超过一千名士兵在此处丧生,被认为是香港保卫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攻防战,英军在黄泥涌峡失守后,导致香港岛东部和西部的守军陷入被日军分割[2]。战后这处一带仍保留了多个军事遗迹[3],由于具有历史意义[4],经考察及评估后,古物古迹办事处在2009年12月18日确定将西旅指挥部、高射炮台、机枪堡[5],以及在黄泥涌峡道马路中央的圣约翰大战纪念碑列入香港二级历史建筑[6]。

Remove ads
黄泥涌峡径
黄泥涌峡径(英语:Wong Nai Chung Gap Trail),又称黄泥涌峡军事文物径,位于渣甸山西南面的山腰,是一条将黄泥涌峡军事遗址的主要建筑连接起来的游览路径[2],也是香港第一条军事文物径,全长约3公里,共分为10站,当中一部分位于黄泥涌峡道旁[7],各站均设有展板介绍各遗址的历史[8]。
历史建筑
西旅指挥部(英语:Western Brigade Headquarters)位于黄泥涌峡道旁的聂高信山山腰,是英军在1930年代在香港岛修建的军事设施[9],作为部队的指挥部,并且建有供士兵驻扎的营房,当中有部分设施建于地面下,成为地堡[10]。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卫战爆发前,这处被用作“港岛旅”指挥部,由派遣自加拿大陆军的罗逊准将担任指挥官,主要由包括温尼伯榴弹兵团第1营在内的守军驻守[11],12月13日英军从九龙退守香港岛后,香港岛的防务被划分为“东旅”及“西旅”,“港岛旅”成为“西旅”并继续由罗逊指挥。12月19日清晨,日军深入黄泥涌峡,英军和日军爆发激烈战斗,双方遭受严重伤亡,西旅指挥部遭到日军多次围攻,罗逊预期久守必失,于当日上午亲自带领守军突围,但步出地堡不远处便遭到日军的密集射击,罗逊准将与一同尝试突围的多位守军士兵阵亡[12],由于情景惨烈,故此这里又名为“罗逊地堡”,加拿大政府于2005年在西旅指挥部附近的黄泥涌峡道竖立纪念碑,纪念罗逊准将和温尼伯榴弹兵团的成员。
Remove ads
争议
黄泥涌峡在香港保卫战中成为主要战场,留有多处军事遗址,但和香港其他同类型遗迹一样都受到保育不当及失修等问题困扰[13],其中黄泥涌峡高射炮台曾于2002年发现被加建了混凝土平台及被设置临时办公室,民政事务局回应称这是临时围栏,不是平台,是用作水务署“重修港岛及大屿山集水道”工程计划的储物仓,在2003年2月已将临时围栏拆卸[14]。
2016年,黄泥涌峡径第4站(JLO2)机枪堡的前方被发现铺设了大型输水管,并有混凝土筑成的石趸将水管加固,不但被质疑严重影响军事遗迹的景观,有违保育历史建筑的原意,而且这座机枪堡在二战时期是加拿大温尼伯榴弹兵团和香港义勇防卫军抵抗日军侵略的战地,当时有很多守军士兵战死[15],因此这里不但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许多军人生命终结之地,当局在军事遗址的当眼处修筑水管的做法,被批评是不尊重香港守军的牺牲,有网民发起联署要求将水管迁移。水务署在同年11月回复,称近日接获古物古迹办事处的建议,与承建商探讨后,计划将此段水管改为暗喉,减少对碉堡及景观的影响[16]。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