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葆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黄葆
生平
黄葆戉1880年出生于福建长乐县。其父黄霁亭于清末任闽浙督右参将,后诰封武显将军。黄葆戉幼年羸弱多病,自谓“堕地到成丁,一生出九死”,小名“破钵”,后来又以此为号。八岁时丧父,依靠其母抚养长大。其母为侧室,黄葆戉的斋号“蔗香馆”里的“蔗”字包含“庶”字,就是为了纪念自己庶出的身份[1]。
早年在全闽师范学堂就读。毕业于上海法政学堂后,曾在各地游历参观。辛亥革命后,回到故乡从事教育,任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福建甲种商业学校教员、监学等。1922年由闽入沪定居,继黄宾虹、吴待秋后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主持历代书画名作的出版工作,黄任职期间商务印书馆所出书籍的题署多为其所作。又兼任《中华新报》副刊“文苑”主编、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上海大学书画教授等职。20世纪20年代初,黄葆戉还经常与吴昌硕、王一亭、童大年、丁辅之等相聚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切磋探讨金石书画[4]。1925年,吴昌硕等人赎回文物《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于杭州西湖西泠印社建石室永久保存。石室两边有黄葆戉的篆书对联“誩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上海文史研究馆之聘任其首批馆员。20世纪60年代被邀请参加书法教学电影拍摄。黄葆戉时年85岁,饰演片中的老祖父,训诲孙字习书写字,又亲自示范书法的执笔方式。黄葆戉曾作诗两首以纪念这件事,其一为:“白尽髭须红两颊,衰龄望九众为奇。播音摄影频邀约,惭愧人谀好表仪。”[1]1968年去世。
Remove ads
艺术特色
黄葆戉痴迷于书法与篆刻,曾写诗“腰中虽无苏子印,箧中幸有老莱衣”以自娱[1]。
黄葆戉擅长隶书,其自称得法于《戚伯著碑》,又学清代书法家伊秉绶[5][6],用笔劲健,结构雄浑。其篆刻一开始从皖、浙两派的篆刻入手,后又学习秦汉文字。他39岁时在自己篆刻的“将军季子”印章的边跋中批评了当时从事篆刻者效仿汉印样式而故意损坏印章的行为:
余曾见十六金符斋、匋斋、澂秋馆所藏拓汉印甚夥,间有一二刓缺者,良由世远人水上锈剥蚀,不可为法。今人争尚仿汉,将字画边阑故意残缺,以为得烂铜法。不知古刻妙者,在意到而笔不到,剥落如断纹,纵横如蠹蚀,皆有自然古趣。若徒窃其刓缺剥蚀,臆为古拙,则篆法、刀法荡然,未足与言汉印也。
“
”
——黄葆戉[1]
后代
评价
著作
黄葆戉出版有《青山农篆书百家姓》《青山农分书千字文》《青山农书画集》《暖庐摹印集》等[1]。
轶事
黄葆戉晚年因精力消退而很少为人题字,但求书者却很多。为避风头,黄葆戉经常赴吴中灵岩山的寺中居住一段时间,在家门书帖一条:“老农入山去了。”[5]
纪念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