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绍箕(1854年—1908年),字仲弢,号漫庵,浙江瑞安人,清朝末期政治人物。

生平
其父黄体芳与张之洞是同榜进士。绍箕于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光绪六年参加会试,殿试得二甲第六名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绪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2],历任会馆编纂修提调、京师大学堂总办、编书局译学馆监督、湖北提学使等职。与孙诒让交厚,人称“二仲先生” [3]。
在政治上黄绍箕主张变革维新,与维新派首领康有为交往甚密,常同黄遵宪、张謇等人抨击时弊。1895年京师“强学会”成立,黄绍箕积极响应。
戊戌变法期间,黄在当年六月七日以翰林院侍讲身份代呈湖广总督张之洞所著《劝学篇》。
黄曾作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之一提供意见参与其在1901年(光绪廿七年)形成《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初稿。[4]
1906年率领各省提学使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不久卒于任上,湖北学界送殡者达千多人。日本学界推尊其为“仲尼后一人”。其墓坐落在今瑞安市潘岱街道盖竹村。著有《汉书艺文志辑略》、《楚辞补注》。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