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黑卷尾
卷尾科卷尾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黑卷尾(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英语:Black drongo)为卷尾科卷尾属的一种,又名大卷尾,俗名吃杯茶、铁炼甲、篱鸡、铁燕子、黑黎鸡。在台湾俗称乌鹙或乌秋。它们是热带南亚大部分地区的常见留鸟,从伊朗西南部经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一直到中国南部和印尼,偶尔也会造访日本。黑卷尾全身黑色,具有显著的叉状尾巴,体长28 cm(11英寸)。以昆虫为食,常见于开阔的农田和稀疏森林中,它们喜欢栖息在裸露的树枝上,或沿着电线或电话线停留。
此物种以对更大体型鸟类的攻击行为著称,例如对乌鸦毫不犹豫地进行俯冲攻击,当猛禽侵入其领域时,黑卷尾也会毫不退缩。这种行为为它赢得了“鸦王”的非正式称号。小型鸟类经常在黑卷尾的巢附近筑巢,以利用其强力保护作用。过去黑卷尾曾与非洲的叉尾卷尾(Dicrurus adsimilis)归为同一物种,但亚洲的型态现被视为独立物种,且有多个不同的族群。
由于分布范围广泛且数量相对稳定,黑卷尾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然而,它们已被引入至部分太平洋岛屿,并繁殖旺盛,甚至威胁到当地特有鸟种的生存,导致某些鸟类的灭绝。
Remove ads
分类与系统学

黑卷尾曾被认为是叉尾卷尾(Dicrurus adsimilis)的亚种,[9][10]与其近亲的分化相对较晚。[9][10][11][12]现今,这两者被视为不同的物种,[11][12]叉尾卷尾的分布局限于非洲,而黑卷尾则分布于亚洲。[11][12]
已命名的亚种有七个,[12]但各族群大致相连,并表现出渐变,彼此之间可互相过渡。来自印度北部的个体(亚种albirictus)比斯里兰卡的minor个体更大,而印度半岛的指名亚种则在大小上居中。[13]亚种cathoecus分布于泰国、香港和中国,[14]其喙基部的白斑较小,翅膀呈暗色并带有绿色光泽。[12]南暹罗的亚种thai是留鸟,但与越冬的cathoecus重叠。亚种javanus分布于爪哇和巴厘岛。台湾的harterti亚种尾巴长度小于翅膀。[12]
亚种
- 黑卷尾错那亚种(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albirictus)。分布于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喜马拉雅山、孟加拉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2500m 的针阔混交林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15]。
- 黑卷尾普通亚种(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cathoecus)。分布于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斯克以北地区、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华北各省、西至陕西、四川、西藏、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西抵云南、贵州、云南、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台湾[16]。
- 黑卷尾台湾亚种(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分布于马利亚纳群岛的南部罗达岛、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台北[17]。
外形描述
黑卷尾的全身光滑黑亮,尾巴有宽大的叉。成鸟通常在嘴角基部有一个小的白点。虹膜为深褐色(不同于相似的灰卷尾的红色虹膜)。雄雌在外形上无法区分。幼鸟呈棕色,腹部和肛门附近可能有些许白色斑点或条纹,容易与白腹卷尾混淆。一年龄的鸟腹部羽毛末端有白色,而两年龄的鸟白色羽毛仅限于肛门处。[18]
它们是凶猛无畏的鸟类,尽管体长只有28 cm(11英寸),但会攻击进入其繁殖领域的更大物种,如乌鸦和猛禽。这种行为使它们获得了“鸦王”的称号。它们飞行时展翅有力,能迅速调整方向,轻松捕捉飞行中的昆虫。[19]由于腿短,它们常笔直站立在多刺的灌木、裸露的树枝或电线上,偶尔也会停在吃草的动物上。[20]
它们能发出多种叫声,但最常听到的是两声tee-hee的叫声,类似褐耳鹰(Accipiter badius)的声音。[13]
分布与栖地
分布于西自伊朗、阿富汗向东南至南亚和东南亚、俄罗斯、台湾以及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华北各省、西至陕西、四川、西藏、长江以南流域地区、西抵云南、海南等地,常见于城郊村庄附近和广大农村以及尤喜在村民屋前后高大的椿树上营巢。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2]。
黑卷尾主要分布于开阔的乡村地区,通常栖息和觅食于地面附近。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经常进行空中掠食,有时也从地面或植被上拾取食物。它们是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的夏季访客,但常年居住于印度河谷地,直到孟加拉、印度和斯里兰卡。[13]某些族群有季节性迁徙的行为,[20]但这些行为仍不完全清楚,而韩国的族群则已知为迁徙性鸟类。[21][22]黑卷尾常见于稀树草原、田野和城市栖地。
黑卷尾在二战前从台湾被引入罗塔岛,以帮助控制昆虫。据信它们于1950年代越海扩散至关岛。到1967年,在关岛的路边计数中,黑卷尾已成为第四常见的鸟类,现在是当地最为丰富的鸟种。[23][24]黑卷尾的捕食和竞争行为被认为是当地特有鸟种如罗塔绿绣眼[25]和关岛鹟[23][26]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Remove ads
行为与生态


黑卷尾在黎明时分非常早就活跃,并且比其他鸟类更晚栖息。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蚱蜢、蝉、[28]白蚁、黄蜂、蜜蜂、蚂蚁、飞蛾、甲虫和蜻蜓。它们有时会在树枝附近飞行,试图惊动可能存在的昆虫。当田地正在耕作时,它们会聚集在一起,捡食暴露出来的毛毛虫和甲虫幼虫。这样的聚集场景中可见多达35只鸟。它们也会被灌木丛和草原栖地的火吸引,当昆虫被火惊动时前去捕食。[29]它们似乎避开苍蝇。[30]黑卷尾与家八哥、牛背鹭等拥有相似饮食习惯和栖地的鸟类一起活动。[31]黑卷尾从这种联系中受益,觅食效率更高。虽然八哥和黑卷尾捕食的昆虫种类仅有部分重叠,但偶尔也会发生黑卷尾抢夺八哥猎物的情况。[32]据说黑卷尾会模仿褐耳鹰的叫声,让八哥受惊飞走后再偷取它们的猎物。[33]类似的行为——使用虚假的警报叫声——在叉尾卷尾中也有记录。[34]有些记录显示,黑卷尾会捕食小型鸟类、爬行动物,甚至可能是蝙蝠。[35][36][37][38][39]有观察指出,它们在迁徙期间可能会更频繁地捕食鸟类。一只在韩国的迁徙中途停留的个体,连续捕捉了数只鸟,通过打击它们的头部和颈部将其杀死,并有选择性地食用它们的部分,特别是大脑。[22]偶尔也有它们捕食鱼类的记录。[40][41]黑卷尾有时会造访刺桐属和木棉属等树木的花朵,饮用水和花蜜,[42]也偶尔会以谷物为食。[43]它们很少捕食较大的节肢动物,如蝎子和蜈蚣。[44][45]它们会捕食以马利筋为食的蛱蝶科蝴蝶,这种蝴蝶常被其他捕食者避开,[46]并且已知它们会在傍晚或夜间捕食,经常以被人工光源吸引的昆虫为食。[47][48][49]
Remove ads

黑卷尾主要在印度南部的2月至3月间繁殖,印度其他地区则会持续到8月。雄鸟和雌鸟在繁殖季节的早晨会鸣唱。求偶行为中,它们会进行空中追逐,并有时会锁住翅膀和喙,甚至一起跌落到地面。它们也会在地面上进行展示行为。[50]配偶之间的联系会持续整个繁殖季节。巢是一个由细小树枝搭建的杯状巢,放置在树枝的叉上,雄鸟和雌鸟共同在一周内完成筑巢。蛋通常会在4月的第一场雨后产下。[18]每窝通常有三枚,偶尔四枚蛋,放置在树的外部枝叉上的杯状巢中。它们偏好大型阔叶树如菠萝蜜树。蛋呈淡奶油色至红色,带有斑点,长26 mm(1.0英寸),宽19 mm(0.75英寸)。父母双方都会轮流孵蛋,经过14至15天后孵化。雏鸟在头五天内会被亲鸟孵育,之后便能够维持较稳定的体温。[18]如果第一窝蛋被毁,它们可能会产下第二窝。[20]巢有时会建在电线杆上。[51]它们的巢域面积在0.003至0.012平方公里(0.3至1.2公顷)之间。[18]
帮手,即上一窝的后代,有时会协助父母在巢中喂养幼鸟。[52]有记录指出,噪鹃曾对黑卷尾进行巢寄生。[53]观察显示,黑卷尾的繁殖成功率平均为44%,雏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昆虫食物短缺,而这通常与降雨量有关。[18]
Remove ads

黑卷尾驱赶捕食者远离其巢的习性,被认为能鼓励其他鸟类如黄鹂、斑鸠、鸽子、噪鹛[54],尤其是鹎,在其附近筑巢。[55][56]一项研究中,40个巢中有18个黑喉红臀鹎巢筑在距离黑卷尾巢10米(33英尺)内。[18]有记录显示黑喉红臀鹎异常地喂食黑卷尾巢中的幼鸟,这是一个跨种喂食的案例。[57]
[58]据推测,方尾乌鹃(Surniculus lugubris)可能已进化出拟态黑卷尾的能力。[59]在爪哇对围攻掠食者的强度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在筑巢季节,一些掠食者(例如爪哇鹰雕)的围攻明显增加,但在爪哇,林雕(一种鸟巢掠食者)的围攻强度相同。有人认为这种策略可能有助于避免在繁殖季节暴露筑巢的位置。[60]
幼鸟的嘴角呈黄红色。羽毛毛囊在第四天出现,一周后羽芽开始长出。巢鸟的体重稳定增加,直到12天大时。眼睛在第八天睁开,虹膜呈红黑色,而嘴角变成红色。雏鸟大约在孵化后16至20天离巢。它们的尾巴在三周内才会形成叉状。父母会继续喂养和保护它们一个月。幼鸟可能会乞求食物更长的时间,但通常会被成鸟忽视或赶走。鸟类大约在两年后达到繁殖状态。[18]
黑卷尾的攻击性非常强,有时甚至会在围攻行为中落在大型猛禽身上啄它们。
观察到它们的玩耍行为,例如将一片叶子丢到空中并在半空中接住,这可能帮助年幼的鸟类学习空中飞行技巧。[61]
在印度南部,它们的换羽期从6月持续到10月。换羽从7月开始,首先更换第一枚初级飞羽,然后逐渐更换到第十枚。次级飞羽的换羽从8月开始,当初级飞羽换到第三枚时开始进行。次级飞羽的换羽不遵循有序规律,第八枚和第七枚较其他羽毛更早脱落。尾羽则是由内向外更换。[18]睾丸组织的季节性色变是由于黑色素合成的变化引起的,在繁殖季节时,深色色素会消失。[62]
许多外寄生的羽虱(Myrsidea spp. 和 Menacanthus spp.)、内寄生的绦虫[63][64]和线虫已在此物种中被描述。[65][66][67][68][69]然而,成鸟的死亡并未受显著的捕食者或疾病影响。[18]
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黑卷尾普遍存在,它们有多种地方名称。其早期的属名Buchanga源自印地语中的Bhujanga。其他地方名称包括印尼的“srigunting hitam”,巴基斯坦的Thampal,俾路支的Gohalo/Kolaho,信德语的Kalkalachi,印地语的Kotwal(意为警察);孟加拉语的Finge或Finga;阿萨姆语的Phesu;曼尼普尔语的Cheiroi;古吉拉特语的Kosita/Kalo koshi;马拉地语的Ghosia;奥里亚语的Kajalapati;泰米尔语的Kari kuruvi(意为木炭鸟),Erettai valan(意为双尾);泰卢固语的Passala poli gadu;马拉雅拉姆语的Aanaranji(意为大象抓捕者);坎纳达语的Kari bhujanga;僧伽罗语的Kalu Kawuda。[73]索利加人不区分黑卷尾与小卷尾,两者都被称为karaḷi,而大盘尾则被称为dodda karaḷi(或大karaḷi)。[74]印度中部有一个迷信,认为如果刚刚学飞的黑卷尾落在牛角上,牛就会失去角。[33]在旁遮普的某些地区,人们尊敬黑卷尾,认为它带水给侯赛因·伊本·阿里,这是什叶派穆斯林敬奉的人物。[75]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