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龙目井 (龙井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龍目井 (龍井區)map
Remove ads

24.198715°N 120.548385°E / 24.198715; 120.548385

事实速览 龙目井, 位置 ...

龙目井,是位于台湾台中市龙井区龙泉里的水井,为该地名的由来,也是彰化八景之一。

井名

彰化县志》卷一.封域志:

另一名称由来是村长陈深波说明,先人在大肚溪附近、今龙新路发现两处相邻的泉水穴,两口井有如龙的双眼,所以有此名[1]。还有传说是过去先人发现泉旁有了一块外形像似龙首的天然石,其上具一对神采弈弈的眼球,因此唤作“龙目井”,并认为泉水能治疗任何难症,于是各地膜拜求治者纷至沓来,也建庙祭祀,可是不久被荷兰人破坏龙眼[2]。1954年报导时井旁仅存像是眼窟的凹洞[2],1987年记者赵镇藩采访时已补嵌上[3]

日治时期,茄投庄取“龙目井”之头尾二字改称“龙井[4]。2005年报导时,龙井乡是台湾行政区划唯一将井名当成地名的乡镇[5]

状况

〈龙井观泉〉
陈玉衡
南来问渡过鳌头,又见香泉龙目流。
凿井或从归籍后,分甘可自作霖不。
清能赠我医凡骨,冷不因人放白眸。
也识点睛飞去好,为施膏泽暂勾留。
《彰化县志》、《台湾诗录》

《彰化县志》卷一.封域志:

世居龙泉村的洪裕泰表示,龙泉村的泉脉很近地表,泉眼就在龙目井处,但井边以往是涝地,不易着力,所以村民用樟树头摆在泉边好汲水,却传出井水是由坏死樟树根部自然涌出的说法[3]。村民杨万居回想,此井可灌溉三十余甲良田,不断涌出的泉水一下子就可注满大水桶[5]

Thumb
龙目井昔日双榕抱泉样貌

道光十二年(1832年)李延璧、周玺编著《彰化县志》,将此井以“龙井观泉”之名收录为彰化八景之一[6]。因井旁曾有两棵榕树,故也称“双榕抱泉”[7]。居民将井旁的榕树下处称为“皇帝殿”,置石桌、石椅、烹井水品茗聊天[3]

相传县治原先要设在此地,但彰邑人不肯罢休,暗中撒下很多盐分于龙目井内,乾隆皇喝了认为太咸不中用,于是县城决定建在今天的彰化[3]。据林衡道所述的另一版本是彰邑人乘机将杯子故意调换,让乾隆皇误把较好的龙目井水的当成彰化,县城就设在彰化了[8]莲蕉井版的建城选址传说则是官府取莲蕉井水与彰化的泉水比重,彰邑人在他们彰化的泉水中加盐而胜出[9]

1954年新闻,此深只及四尺的井依然盛喷[2]。1960年初,时任东海大学教职的詹姆斯·亨德,为改善大肚山巅部落的缺水问题,就是计划从龙泉村抽取地下水[10]。1960年代台风,井遭水淹,经清理后已无法恢复旧观[5]。该年代中泰纸业在此建立卫生纸厂、东记纸厂建立白纸板纸厂[11]。因设立多家造纸厂大量抽地下水,加上龙井地势较高,井水无法再自动流出[1]。面对井水枯竭,村民遂用砖头围成四角形井池,以方便洗衣[3]。1987年,当地的大昌纸厂正在扩充产能[12]。同年报导时村民认为随井水日渐枯竭,风水地理被破,导致附近的大户人家几乎家道中落[3]

二十世纪末,井再翻修时大量采用磁砖、水泥,破坏石砌原貌,连出水口都不见[13]。2004年,县议员黄锡嘉向县府交旅局观光课争取新台币一百八十余万元经费,将这座已二十年没水的井下挖十余米,以能继续出水,并加装不锈钢盖[5]。后来泉水能再汨汨涌出,推测是因不少工厂外移,减少抽地下水之故,也被地方视为龙井再繁荣的吉兆[1]。台中县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于2007年1月24日勘查是否要将该井列为文化景观[4],但后遭否定[14]。借由黄锡嘉再争取市府修复旧观,2014年年尾完工[15]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