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71年太平洋台风季
太平洋台风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71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1971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台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分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五月至十二月期间形成。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2年11月2日) |
Remove ads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1971年太平洋飓风季。在西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71xx。而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范围以内的热带低压,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 (PAGASA) 都会为它们订立一个菲律宾名称,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同一个风暴有时候会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准。
Remove ads
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在1971年,有37个热带低压形成,其中35个成为了热带风暴。24个成为了台风。6个更成为了超级台风。
PAGASA:Auring
PAGASA:Bebeng
PAGASA:Karding
PAGASA:Diding
PAGASA:Etang
PAGASA:Gening
PAGASA:Herming
PAGASA:Ising
PAGASA:Luding
法妮黛于6月14日在菲律宾以东海面生成,在生命期内大致向西北移动,先登陆吕宋前增强成台风,其后穿越菲律宾,仍以台风强度进入南海,向珠江口一带进发,法妮黛在华南地区进行最后一次登陆,最终在6月18日消失。皇家香港天文台在6月16日12时15分悬挂一号戒备信号,当时法妮黛集结在香港东南约670公里,并在同日23时10分改挂三号强风信号,当时法妮黛集结在香港东南约390公里。午夜时分,法妮黛移动速度减慢,并在东沙岛以南约90公里掠过。法妮黛的中心在6月17日凌晨进入天文台雷达观测范围,风眼直径大约50至60公里。
随着法妮黛接近香港,天文台在6月17日10时20分改挂七号(今八号东北)烈风信号,当时法妮黛集结在香港南偏东约240公里。香港风力在17日日间显著增强,下午离岸已受烈风影响。香港风力在17日晚间进一步增强,接近午夜时分境内普遍受烈风影响。法妮黛在18日上午1时40分最接近香港,约在香港天文台西南约40公里掠过,当时天文台测得最低气压约984.3百帕斯卡。天文台再在18日2时10分及6时15分别改挂八号(今八号东南)、六号(今八号西南)烈风信号。法妮黛在18日早上在香港以西约70公里地方登陆。因应法妮黛登陆及减弱,天文台在同日14时10分改挂三号信号,16时10分除下所有信号,所有时间均为夏令时间。
Remove ads
PAGASA:Mameng
PAGASA:Neneng
PAGASA:Oniang
PAGASA:Pepang
PAGASA:Rosing
香港悬挂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 /
八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
露茜是1971年第二个令香港发出8号烈风或暴风信号的热带气旋。 7月16日,在马尼拉以东1550公里的太平洋形成。 在7月17-19日,露茜逐渐向西北移动,趋向吕宋海峡,强度逐渐增强,19日达到颠峰,每小时为215公里。 7月20日,露茜进入吕宋海峡,香港开始受下沉气流影响,天气闷热,有烟霞。 7月21日,天文台在午夜12时30分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当时集结在香港之东偏南约650公里,随着在日间逐渐迫近,三号强风信号在下午3时45分发出,集结在香港之东偏南约350公里。 7月22日随着强风至烈风程度的北至西北风影响香港,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在凌晨3时正发出,集结在香港之东偏南约160公里。 当露茜在早上8时正移至香港以东约90公里时,市区启德,西贡及打鼓岭的西北风开始增强至烈风程度。 露茜在中午12时左右在西贡半岛与大鹏半岛之间的大鹏湾掠过,之后在正午12时40分在深圳盐田与葵涌大梅沙湾梅沙镇登陆,随着风向转变,八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在中午12时30分发出,此时最接近本港,在天文台总部东北约35公里掠过。各区开始转吹西至西南风,沙田,长洲及赤鱲角此时测得强风,露茜在下午穿越深圳,天文台在下午4时10分改发三信强风信号,集结在天文台之西北约100公里,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 露茜在晚上深入广东内陆减弱为一个低压区,天文台在7月23日凌晨2时35分取消三号强风信号。
PAGASA:Sisang
PAGASA:Trining
PAGASA:Uring
8月10日,一热带低压在关岛以西约185公里处形成,然后迅速增强至台风程度,该热带气旋被命名为露丝。形成后的露丝向西以时速约26公里移动,其中心气压颇高,而环流细小,云区总直径只有约370至560公里。露丝穿越菲律宾海后于8月14日在吕宋北部登陆,当地测得露丝中心最高风速为每小时约140公里。受吕宋中部山区的地形影响,进入南海后的露丝风力有所消减。
进入南海以前,露丝的路径主要受位于华中的高压引导而向西。当露丝进入南海后,位于华中的高压开始减退,露丝的移动速度于是减慢,并逐渐转向西北。同时其中心风力亦有所加强,8月15日零时美军气象侦察机测得其中心气压在10小时内由980百帕斯卡下降至959百帕斯卡。当天下午测得其中心风速为每小时约240公里,但其中心云区直径只为约185公里左右。
PAGASA:Warling
PAGASA:Yayang
PAGASA:Ading
PAGASA:Barang
PAGASA:Dadang-Krising
PAGASA:Goying
PAGASA:Ining
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除了被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没被命名的热带低压的热带气旋。以下列出那些热带气旋的资料。
PAGASA:Hobing
热带气旋名单
|
|
|
|
菲律宾热带气旋命名法
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 (PAGASA) 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的话(不论强度高低),就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字。名单每四年循环再用,因此本年名单与1967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名单相同黑体字表示今年已经使用过。
|
|
|
|
|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1971年太平洋台风季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